第A20:版面二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早期岣嵝峰佛教石刻艺术
  ■文/刘东立  

  

  岣嵝石刻艺术遗址坐落于岣嵝峰国家森林公园,起源于明末清初,正当佛教临济宗鼎盛阶段,此阶段又是临济宗独步佛坛的时代,禅宗北来引发浩大礼佛运动,并流传极多的灵性禅意故事,出现佛教五叶一花的盛况。至今在民间仍保留那个时代留下来拜佛生活痕迹。二百多年期间,因原有庙宇道场损毁,仅遗留三、四十处佛教墓址和碑额雕品,散布于山野之中。笔者通过田野现场考察,发现石刻作品蕴藏着丰富史料和艺术信息,年代久远而产生文化隔层中的互补审美情趣。从中体验和感受到清早期具有精湛石刻制作技术,在艺术上追求瑞丽秀美,同时凸现当时社会群体精神状态和情感,收集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为我们研究清代审美取向、造物特征、临济宗历史提供依据。

  石刻作品内容涉及广泛,大部分关联教旨释义、诗歌颂诵及教化内容,也有一部分渗入道教思想和地域民俗文化,清初期兴起的文人文化占据重要比例,优雅逸致文化提携整体艺术品格,起到精神骨架作用。

  任何门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绝非无本之源,离不开人文环境和社会发展状态,中国历代宗教的衰盛状况与官家支持或允许态度有极大联系,若能维系社会稳定,具备安邦兴旺等良好条件,必将是一场宗教盛会,临济宗的发达即是一个见证。自满清入关,在文化艺术上出现满汉民族审美大融合,特别是以满清为代表的皇家倡导的审美取向成为风向座标,遂渐改变明朝单一绚丽风尚。岣嵝石刻艺术产生于临济宗兴起之时,题材内容包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教义,又揉合道教中长生不老、仙境妙界等理想信念,制造一个无比美妙的极乐境界,诱发教化、颂诵、纪念作用,通过石刻形象、诗歌偈句达到视觉直观、诗文想象的感唤效益。

  石刻艺术主要体现清早期流行的两种文化思维,一是对瑞丽吉祥寓意性文化,绵延近两百年的流行文化,波及并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其二是文人意趣渗入,透露对幽僻、物趣静思,体现安好自乐的理念境界。两种文化思维产生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动荡变幻而民众饱受战争灾难,祈求平安富足变成常态。另外清早期社会环璄是一个特殊时期,知识人问政不能,处处受异族的压制,唯有寄情山水诗歌和艺术。大批明朝遗民、皇室后裔遁入空门,满腹经纶的前半生归宿于静纳无为世界中。因为此中缘故,清早期的文化艺术透出优雅逸气,空闲僻静情致,民众挟带吉祥祈安心态乞求,佛教中教义恰好迎合民众意愿。

  岣嵝石刻在视觉感官上具有强烈感染力,保持清早期器型敦厚秀美特征,剔去明代时期纤细枝展造型,以比例适度为造物要素,不作无节制伸张变化,保持石质材料团状块形状。视觉上更为整体简练,体量感处于造型语言首位,纹饰缛设作为重要装饰手段。经营位置和布白上,有如传统白描手法,以中央图型为主,周围以肌理作填充,转角处圆敦自然饰以阴线勒界,四级组石塔层形状有变化,六边形的石塔竹节嵌角,立面微隆曲变,此种艺术处理手法与清早期玉器制作殊同归途,精美程度优于晚清,达到上乘工艺水平。

  岣嵝石刻大部分散落于山野南面,依坡而建,与庙宇及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区域中有亮点的人文景观,对于佛教教化、瞻仰先祖有一定作用,烘托教宗高洁、功德圆满等情愫。从历代佛教发展史上分析,政治环境、宗教意念及民间习俗三大条件影响派生宗教艺术,岣嵝石刻在风格面貌上具有时代烙印。此中题材与丰富,能够给观者至深印象,笔者感叹于石刻艺术在农耕文化时代的求精精神、文人式的自我表白,艺术造诣高于清中、晚期及民国时期墓葬石刻作品,原因在于人文精神、工匠求精心态在后期发生较大的变化,工业化、大批次产品生产已取代早期的手工制作,审美取向及社会价值观在螁变,所谓的“艺术灵魂”在前者身上更加强大。通过作品分析和论述,解读清早期的造物优秀品质和独特审美特征的意义在于泓扬、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今设计艺术创新提供脉络和思路。

  岣嵝石刻形成的重要前提是临济宗的崛起,也是一场佛教新生运动,由于具备优秀潜质而脱颖而出。临济宗最初是禅宗五家之一,流传时间最长的佛教宗派,因发源于河北临济院,故后来遂称之为临济宗。此宗有喝道棒打辛辣教风,提倡顿悟,据记载义玄禅师“常赞大愚”,曾受数杖而大悟。岣嵝石刻上有“优昙长棒日,觉树益参天” 、“真狮子” 等楹联颂诵,临济中人以自信自为而独步禅林。临济宗因教旨因灵活而暗藏神祕机锋,迎合社会各个阶层心理,奠基良好的社会基础。另因临济宗不断变革和创新得以长时间延维宗系生命,以反对因袭传统教风成为当时禅宗最为突出的主流。

  清早期石刻艺术经历岁月积累和沉淀,已形成清晰文化脉络,影响和启迪后来文化艺术,是一份珍贵文化艺术遗产。绮丽之风、瑞丽吉祥元素均为现代中国设计难已舍去的文脉,以合理拿来、取舍积极态度适应具体国情需求,融合、吸收性是当今艺术设计发展途径之一,对于东西方艺术需通过释解、接纳、消化、创新是必然步骤和进程。

  艺术鉴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11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第A17版:版面十七
   第A18版:版面十八
   第A19版:版面十九
   第A20版:版面二十
   第A21版:版面二十一
   第A22版:版面二十二
   第A23版:版面二十三
   第A24版:版面二十四
清早期岣嵝峰佛教石刻艺术
衡阳晚报版面二十A20清早期岣嵝峰佛教石刻艺术 2015-11-18 2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