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见习记者 朱嘉林
图/子丰
近日,周女士找到我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彭东阳,称其弟弟周某可能患有抑郁症,多次割腕、烧炭……只要家人不在身边,他就经常用尽各种方式想要轻生,所幸每次抢救及时,都阻止了悲剧的发生,但面对周某越来越频繁的自杀行径,家人又担心又无奈,不知所措之时只得求助于心理专家。
患者多次轻生,亲属求助
据了解,周某今年39岁,十年前他南下打拼。在广州奋斗几年后,事业小有成就,有房有车,家庭和睦。然而,大城市的工作、生活压力等使其患上了抑郁症。“那时候他情绪低落、非常不自信,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不强,并且做任何事都丧失了兴趣,也失去了工作。在这种过度消极的情况下,他觉得自己是在拖累家人,种种原因下,他与妻子离婚了。”周某的姐姐送其来到医院时向医生说道。
离婚后,房子、孩子都归周某妻子所有,加上失去了工作,周某一无所有。一段时间后,由于周某消极处世的态度等原因,他的妻子甚至开始不允许儿子同他接触。失去了看望儿子的机会,周某如同失去了最后一根稻草。现在,只要没人在家,他就会想尽各种方式寻求自杀。
见此情况,家里人都非常无奈,“我们既不可能放任他自杀,但也不可能寸步不离地守护着他,他现在完全不能接受事实,我们也怕一不小心又会刺激他,如何对待他才是对他最好的方式呢?”周某的姐姐四处寻医,听说衡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有个临床心理科,是一个集心理门诊与心理住院部为一体的专业科室,不仅进行药物治疗,还有与国际接轨的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的个体化综合干预治疗方法,很多人在此获得治愈并回到了正常工作岗位和家庭,故而慕名来到该科求助。
抑郁症发病率极高,识别它很重要
彭东阳告诉周女士,周某这种行为是一种重度抑郁症的表现,常常表现为悲观、自责、自罪的心理,对事物提不起兴趣。目前,伴随社会工作、生活压力的加剧,抑郁症的发病率极高,不少患者都出现了自杀、自残心理和行为,家人的不重视很容易酿成悲剧,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抑郁症认识欠缺。
彭东阳为市民总结了抑郁症的症状,帮助大家识别此类患者。抑郁症表现概括地称为“三低”,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消沉。这三种症状是典型的重度抑郁症的症状,表现为心境或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等,患者体验到情绪低、悲伤的感觉,常常诉说自己心情不好。在抑郁发作的基础上患者会感到绝望、无助与无用,对前途感到失望,认为自己无出路,因此而产生自杀、自伤观念和行为。轻者常常会想到与死亡有关的内容,或感到活着没意思;重者会有生不如死的感觉,因而希望毫无痛苦的死去,则会主动寻找自杀的方法,并反复寻求自杀。
值得重视的是,抑郁症患者最终会有10%~15%死于自杀,偶尔病人会出现所谓“扩大性自杀”,病人可能在杀死数人后再自杀,导致极严重的后果,因而家属一定要尽量看护好他,切忌放置一些可用于自杀的剪刀等利器在其身边。
有些患者的症状不典型,出现焦虑、烦躁、睡眠差、体重下降、食欲下降、性欲下降、精力减退、工作效率下降等,更有很多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如头痛或全身疼痛,周身不适,胃肠功能紊乱,心慌气短乃至尿频尿急,常在综合医院被诊为各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若市民身边出现有此类症状的朋友,一定要耐心开导他,并帮助他走出困境。
多种治疗方式结合才有助于真正康复
最终,周某在两个月的住院期间经规范的个体化综合干预治疗,如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病情明显得到有效地控制并恢复了自信。随后周某成功地回到了工作岗位,妻子也同意周某探望儿子,周某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并成功回归社会。
彭东阳告诉记者,抑郁症是一种高发病率和低认识率的疾病,发病率为5%左右,占所有疾病负担的10.3%。很多患者和家属由于缺乏对抑郁症的认识,在综合医院门诊反复转诊而耽误病情诊治的最佳时机,从而导致了不可挽救的损失,因而她提醒市民一定要加强对抑郁症的认识,尽早识别,及时治疗,并建议市民治疗抑郁症应选择在专科医院进行系统规范治疗,坚持足量、足疗程治疗,并做好维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