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本由衡阳爱国教育人士屈天壁所写的战争日记被披露,向我们提供了一段珍贵的战争史料
1945—1946年时的衡阳:
城乡满目疮痍,几无一片净土
日记本封面
屈天壁先生的日记本内页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讯至陪都,百万民众欢声雷动。余受陷区之痛苦,已逾一年,今得重见天日,恢复自由,凡属中国人民,莫不欢欣鼓舞也。” 70年前,衡阳爱国教育人士、湖南私立新民中学校长屈天壁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应该是畅快的。
日前,曾任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的吕芳文老人,向记者展示了屈天壁先生在抗战胜利前后一年间所写的日记。随着泛黄的纸张划过指尖,历史的一幕幕在眼前呈现。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李 楚
实 习 生 匡 延
泛黄的笔记本,
记载70年前真实历史
这部自题为《井窥笔记本:卅五年在乡避难记》的战争日记,是屈天壁1945年正月到1946年的亲历和所感,共有30多篇日记,字里行间句句透露出对国事的担忧。
日记本的封面抬头写着“湖南私立新民中学”,可见这是当时学校所用的笔记本。湖南私立新民中学始创于1921年,是衡阳县六中的前身。
笔记本已经泛黄,本子的侧边还残留一些油渍,纸张周边有些破损,所幸并不影响阅读。笔记本扉页上,是一篇“井窥随记”,落笔为乙酉年正月22日,也就是1945年正月。作者在文中称,因战乱他搬了8次家,后来定居于老屋冲瑞乡本家宅内,但村民们并不关心国家苦难,新年之际,因衡阳各报纸停刊,他已九个月未读过报纸,消息断绝,令他十分焦虑。屈天壁写下的这第一篇日记,距今已经整整70年。
吕芳文与屈天壁相交甚好。1983年,屈天壁将这本日记交给了吕芳文以便传阅后世。近日,吕老先生听说本报征集抗战文物的线索,特地从长沙将这本宝贵的日记寄了过来,与大家分享这份珍贵史料。
日寇、土匪横行:
“忽闻日军到了……一口气跑上三里之遥。”
战争动荡时期,匪盗横行,从日记中可见一斑。“五月十四日:余生平感受之最大威胁,为四月十五日之事。是日夜半,月白为画,家人自入梦乡,忽杀青衣汉五人,荷枪者三,毁门而入,其势凶恶,倾箱倒箧,席卷呼啸而去。查点损失,数万余元。此时,束手无策,仍凭携取,实为有生所受第一次之最大威胁也。”
屈天壁记录下了自己躲避日本兵的经历。“农历五月十九日清晨,余共家人尚未起床,忽闻日军到了,余共妻儿及到湾同居,急忙开后门爬上山腰,一口气跑上三里之遥,匿于某山树林中,自朝至午后三时,上受烈日之曝晒,下有湿热之熏蒸,滴水不曾入口,苦痛万分。后至附近某牲家精舍粗粮,味同珍馐,饿此易为食,信有以也。及薄暮归家,日军离去已久,而物服凌乱,狼藉满地,损失珍良食品及物件有二万余元。事后侦查,知被同屋人窃去不少,人心为此,可为浩叹!”
惨绝人寰的战祸:
“发生真性霍乱,日死数十人。”
经过战争创伤的衡阳,到处一片破败、凄惨的景况。
“一年有余不至衡城,此次经由北乡集兵滩、油阪塘、三里牌、十方堂等处,沿途房屋尽被日寇拆毁,田野蓬蒿满地,人口死亡过半,存者大多面有菜色,种种惨状,目不忍睹!吾民何辜,受此茶毒,可叹可恨!衡阳城市,仅存完好房屋五栋,余概系破壁颓垣,一片瓦砾。大街马路虽已清除,偏僻小巷,尽被砖石堆满,经过时臭气难闻。近来疫病流行,发生真性霍乱,日死数十人。大兵之后,继以这年疾病,劫后余生,尚能活耶?”
“某君至衡,至小西门高地上,举目四顾,一望无际,高楼大厦仅剩碎瓦颓垣,军民死去,枯骨遍地,伤心惨目,有次是耶?!城市已矣,乡村亦蹂躏殆遍,吾衡北乡南乡几无一片净土,禾稻无收,死亡枕藉。仅存极少数自由乡镇,又不能免掳劫派之痛苦。”
“湖南自沦陷以后……饥寒交迫之难胞,遍地皆是,战祸之惨,一至极,真可伤痛!”
经济崩溃、物价飞涨:
“盐每斤四百六十元,一年之间涨高五倍有奇”
屈天壁提及,战争导致物价大幅上涨。文中写道,“ 6月28日,抗战八年,物价持续往上涨,去年六月,猪肉每斤六十元,盐每斤八十元,今年六月猪肉三百二十元,盐每斤四百六十元,一年之间涨高五倍有奇,真是惊人骇闻之事,肉食既不可能,就算吃豆腐也昂贵,去年此日,油价每斤三十多元,豆干每块十元,今则油价每斤一百六十元,豆干每块三十元。”
抗战胜利后,各界奔走相告。但屈天壁心中依然满是忧虑。“今年双十节,全国庆祝抗战胜利……我率光华学生往甲满、太平町等村落而至银溪桥,沿途民众皆不知今日是何日,更无论庆祝。民国建立30年,人民国家观念之薄弱,由此可以想见!”
战后国民经济崩溃,民生凋敝。日记中也有记载:“经过了8年的抗日战争,全部国民经济破坏不堪,国家的经济命脉与人民的经济生活,都差不多处于完全破产的地步。例如工业企业多数毁坏,交通运输事业全被破坏,日用必需物品的储藏都消耗净尽,整个国家已变成了一个饥寒交迫的状态。”
“衡市房屋既少,人口渐增,住的问题,最感困难。斗室之内,席地而卧者十余人。食用物品异常昂贵,便餐每客四百元,包子每只五十元,茶楼酒馆生意特别发达,旅馆一天食宿需一千六百元,生活费之高,诚是惊人,贫困者将何以度日?”
屈天壁简介:
写下这满纸爱国情怀的屈天壁,究竟是何许人也?
屈天壁,湖南省衡阳市人,字子健,1890年12月出生。他是中国早期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与毛泽东、陈独秀、林伯渠、邵力子、徐特立有过交往。曾在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培养过如蒋先云、黄静源、谢维俊、黄克诚、江华等诸多中共著名人物。他参加过大革命的北伐战争。后来专事教育事业,成为教育界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抗日战争衡阳沦陷期间,他避难衡阳西乡,仍坚持乡村教育工作。
抗战胜利后,任衡阳船山中学教员、总务主任;解放以后,屈天壁先生为衡阳市教育局局长;1983年,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87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