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新平
原衡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诗武个头不高,其貌不扬,清癯的面孔常挂笑容。他操一口纯正的衡山方言,谈吐如同“连珠炮”。
周诗武只有初中文化,原在一个花鼓剧团唱戏。因为热爱写作,他被调到县广播站当记者,后又调往县委宣传部任新闻专干,将全县的新闻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很快升任衡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他从事新闻工作30年,采写新闻作品7000余篇,计400多万字,不少作品在国家级好新闻评选中获奖。总结他的成功经验,有人谓之为“四快”:腿快、脑快、手快、嘴快。
先说“腿快”。熟悉周诗武的人说,他生就一双“野猫子腿”,走路快步如飞,只要听到哪里有新闻,便会箭一般奔赴现场搞到“第一手材料”。他像辛勤的蜜蜂奔波于各个乡镇,有时,脚板还在田里走,新闻就构思出来了。1996年4月,有人给他提供线索:县城有个徐虎式的好青年詹庆新。他立马去找小詹采访,途中不慎掉进了一个没有井盖的下水道,左膝骨折,“快腿”变成了“慢腿”,躺在床上一个星期不能动弹。他心里像猫抓一般难受,双脚刚能着力,就一步一拐去采访小詹。小詹了解到事情的经过后,拉着周诗武的手哭了。他前后跛了两个月,采访却从没停歇过,一篇篇报道在各级新闻单位发表了出来,一大批可信可敬的典型稳稳当当地树了起来。他报道的师古乡八里村养猪状元谭兴华,19岁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他报道的原白沙公社党委书记李谷春,成为全省党员干部的“学习标兵”;他报道的贺家乡不计前嫌救“仇人”的退伍军人易绪龙,被县里请到各乡镇做巡回报告……
再说“脑快”。周诗武脑门不大,却反应灵敏,站在全国、全省的高度谋篇布局,天生就是搞新闻的“料”。他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多年的写作经历炼就了他过人的“新闻敏感”。人家看起来很一般的题材,经过他精心谋划,深度挖掘,写出来的作品又快又好。1993年春节前夕,他看到一车车水果源源不断地运往衡山市场,过去连乡下人看也不敢看的“红富士”如今走俏城乡。他在调查中发现,农民招待客人的“老三件”变了“花样”:将瓜子、花生、红薯片换成了苹果、香蕉、梨子。从这种细微的变化中他发现了新闻,提炼出一个重大的社会主题: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后来,这篇消息《苹果雪梨成为衡山农民争购的“年货”》迅速在《湖南日报》、《衡阳日报》上“露脸”。
三说“手快”。周诗武笔耕不倦,随时抓住那稍纵即逝的“灵感”,以最快的速度动手写稿子,成为命中率较高的“新闻快手”。有时条件艰苦,他将稿子顶在膝盖上一挥而就。他经常是白天采访,晚上写稿,总能赋予作品一种清新质朴风格,让人读之有味,嚼之有趣。听说前妻与他离婚那天,他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之中。偏巧组织上安排他一个采访任务,他二话没说,抛开愁绪挤上公共汽车下乡采访。当天晚上,他心潮起伏,泪水伴着汗水,硬是将稿子写了出来。
最后说说他的“嘴快”。周诗武性格豪爽,说话语速相当快,像扫机关枪一样,叭啦叭啦,外地人一般听不懂。他为人耿直,说话办事雷厉风行,勇于担当,不喜欢绕弯子,直来直去,不怕得罪人。当年,《少数“官倒”在湘华化工厂倒卖农药》、《“灾民”灾后又遭“灾”》、《邮路不畅,断送我几多“财源”》等新闻,就是经过他的“嘴”现场报道出去的。这些报道一针见血,在当地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他善于发现人才,唯贤是举,鼓励别人超越自己。1992年,我在衡东县广播电台当“打工记者”,并获得了湖南省青年自学成才奖。他快言快语,马上把我推荐给衡山县委,并陪当时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龙勇来衡东考察我,不但促使衡山“闪电式”解决我的“农转非”,而且让我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展示。到衡山县委宣传部工作后,他全力支持我的工作,将他掌握的一些新闻素材放手交给我完成,让我在衡山“如鱼得水”,写出来的作品有的上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有的典型被推荐为全国党代表和全国人大代表,有的作品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看到我取得的成就,他比我还高兴,逢人就说:“成新平是个难得的新闻人才,衡山几十年才出一个。”得知组织上要调我到衡阳市委工作,我担心他有想法,没想到他却赶来做我的工作,也是“快刀斩乱麻”:“放心去吧,衡山的‘塘’太小,衡阳的天地更大,你会大有作为的。”说得我热泪双流。10多名像我一样的基层通讯员经他推荐,纷纷走上了新闻宣传岗位。
周诗武当年的名气很大,是新闻界的一颗明星,闪烁在衡阳的天幕上。水走珠转,时光如梦,如今他退休多年,听说又回到了起点,每天组织老人吹拉弹唱,一边歌唱当今的美好生活,一边颐养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