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 习 生 陈 蓉
2014年高考前,在衡东五中读高三的何爱明从宿舍二楼坠下,不幸成了“植物人”。父母心急如焚地将他送往湘雅医院和南华医院治疗。医生劝其父母放弃,可是他们回答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决不放弃。”
何家倾其所有,不离不弃,5个月后,奇迹出现了。19岁的何爱明,终于被亲情唤醒。个中辛酸,令人动容。
高考前意外坠楼,成为“植物人”
去年5月25日,距高考仅有十来天。在衡东县五中读高三的何爱明正紧张“备战”,一场意外让所有人始料不及。当天下午,他从宿舍二楼坠下,头部着地,伤及大脑神经。
“当时不知道什么情况,在医院看到儿子整个头部都肿起来,手脚蜷缩着,身体僵硬。”何爱明的母亲陈玉莲接到学校的电话后立即赶往医院,看到儿子的惨状,吓得立马晕厥过去了。
陈玉莲说,“医生根据多年的经验推断,说爱明治愈的希望渺茫。”但她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决不放弃。
在何爱明父母的执意要求下,南华医院脑外科医生为何爱明做了三次开颅手术,可何爱明依旧昏迷不醒,完全是“植物人”的状态。
父母不离不弃,5个月后奇迹出现
“白天每隔2个小时,就要给他翻身。”白天陈玉莲和丈夫两个人轮流照顾,到了晚上由护士照看,天天跟他说话、擦身。为了省钱,他们连一块钱的包子都舍不得吃,只吃五毛一个的馒头。”
每天看着儿子,却怎么也喊不醒。这对备受煎熬的父母,万分渴望奇迹的出现。
奇迹就在五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来临了。那天就像平时一样,陈玉莲和丈夫各握着何爱明的一只手,陈玉莲突然感到儿子的手指动了一下,这个微小的动作触动了她。
奇迹,真的来了!
“崽啊,你要是听得到我说话,手就动一下吧。”没想到,何爱明的手指真的颤动了一下。陈玉莲激动地问何爱明,“你爸爸有几个兄弟?”何爱明伸出了三个指头,“答对了!”
陈玉莲欣喜若狂,跑出来大声叫唤护士,“当时护士还以为我发疯了。”
“他能醒过来,绝对是个奇迹,现在他的病情正逐渐好转。”负责何爱明康复治疗的医师贺强说,“何爱明有双足跟腱挛缩,无法正常走路,需要做矫形康复治疗。”
何爱明病情好转,期待爱心人士帮助
何爱明的父亲何永生,母亲陈玉莲都是衡东县石滩乡欧塘村的农民,全家的收入全靠几口鱼塘和18亩农田。
“出了事后,我们都无心种田,都来照顾儿子。”陈玉莲说,夫妻俩还有个小儿子,去年初中毕业后原计划去读技校,可为了给哥哥治病,放弃了读书的机会。
为了给何爱明治病,何永生、陈玉莲带着儿子反复奔波于长沙与衡阳两地,几乎倾尽所有。陈玉莲告诉记者,为了给儿子做手术,已经花去了四五十万元,学校支付了部分医疗费。
“后续治疗的医药费没有着落,他爸还得回去借钱。”充满忧愁的陈玉莲说。
贺强说:“由于脑部受伤加之昏迷时间太长,何爱明的一些身体功能还需继续做康复治疗,现在重点是做双脚的康复治疗,这直接关系到他以后行走问题。”
如果您为这对父母的不放弃不抛弃所感动,请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渡过这个难关,可拨打何永生的手机18188971347。
松树上挂着一个
直径半米的马蜂窝
事发黄白路,消防官兵赶到将马蜂窝成功清除
母亲陈玉莲正在给何爱明按摩手掌
■本报记者 金明达
实 习 生 曹 曦
本报讯 人来人往的人行道旁的松树上,挂着一个直径半米的马蜂窝,还曾蜇伤过数名路人!昨日,有市民致电本报热线8611110,称雁峰区黄白路199号人行道旁的一棵松树上挂着一个硕大的马蜂窝,看着就让人格外害怕。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现场,看到黄白路199号人行道旁有一棵4米多高的松树,在枝干的顶端挂着一个直径约半米的马蜂窝,不时有马蜂从蜂窝里飞出来,在人行道上“横冲直闯”。居民介绍称,这个蜂窝存在已经有近两个月时间了,且在不断变大,期间还发生过多起蜇伤路人的事件,希望有关部门能早点把这个“定时炸弹”拿掉。
附近一家店铺的老板告诉记者,前不久,他8岁的儿子在附近玩耍时,就被马蜂蜇伤了手臂。他曾想用火烧毁马蜂窝,但又害怕引发火灾,于是作罢。记者随后联系了消防部门,雁峰区消防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已经接到了市民报警,会尽快安排消防人员前往现场将马蜂窝清理掉。
昨日下午,黄白路199路附近的居民给记者打来电话表示感谢,称消防官兵已经成功将马蜂窝清除,消除了他们的“心头大患”。记者在此提醒:马蜂有很强的地域观念和自卫能力,但它们通常不会主动发起攻击,市民发现蜂窝后应绕道而行,不可试图强行摘除,最好是拨打119报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