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以铁血精神铸魂育人~~~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以铁血精神铸魂育人
构建新时代铁人铁军 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

  ■文/图   通讯员  彭文武   李水华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以鲜明的铁血精神为育人底色,创新构建独具特色的“铁人铁军”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一体系下,交通类专业毕业生不仅实现了90%的高位对口就业率,更有41.5%的学子成功跻身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车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头部企业。近三年,累计1026人入职世界500强,培养出大批具有“铁血精神”特质的新时代交通英才,为服务交通强国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铁的理想构建铁血精神育人体系。学校聚焦培养轨道交通领域勇于担当、思想品德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定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为根本引领,以“铁的信仰、铁的纪律、铁的作风”为育人标准,将红色基因、军事文化和工匠精神深度融合,着力打造新时代“铁人铁军”。

  铁的姓氏坚守铁路情怀。“铁”是学校先天醒目的胎记和后天夺目的标记,兴“铁”是学校的使命,更是让人刮目相看的印记。建校以来,学校坚守铁路情怀,一代代湘交人秉承“铁心向党、铁肩担责、铁血育人”的办学传统,为祖国铁路事业培育了一批批优秀人才。2024年,学校成功举办“产教互融,聚力打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大格局”研讨会,中铁五局二公司、中铁城建集团等4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的60名高管应邀参会,彰显了学校“铁人铁军”培养模式的显著成效。

  铁的信仰铁肩勇于担当。衡阳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走出了共和国元帅罗荣桓、革命烈士夏明翰等一大批“铁血共产党员”,具有丰富的“铁血”精神教育资源,蕴含着深厚的时代价值与精神内涵。从军营走出的老共产党员、湖南交通工程学院董事长刘福生,将战士的钢筋铁骨化为办学的执着坚守,把战场上的冲锋号角变成教育改革的奋进鼓点,用共产党员的如磐初心诠释着新时代的铁血担当。

  铁字场景彰显铁色文化。学校通过构建红色育人矩阵,全方位营造育人成才的铁色环境。精心铸造学校国防教育展览馆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厚植家国情怀;匠心打造毛泽东铜像文化广场、500米思政文化长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史百米长廊和退役飞机展示区等红色文化景观,建设融合教学科研与军工特色的航空母舰科研大楼,立体化构建红色文化地标体系;同步推进“铁字号”专业场景建设,重点建设交通大数据实验室、铁道工程与交通运输实训基地、轨道交通综合模拟实训基地等产教融合平台,形成“红色文化铸魂+铁色专业育人”的沉浸式育人新格局,持续完善具有铁血特质、军工特色、时代特征的铁字文化育人生态体系。

  铁的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学校立足衡阳革命老区优势,充分挖掘地方富含“铁血”精神的红色资源,开展浸润式“大思政课”教学。以轨道交通类学科专业为载体,开设“土木工程材料”等16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过建立罗荣桓元帅纪念馆、夏明翰烈士故居等6个实践教学基地,打造“衡阳红色人物”案例库,以革命先辈红心向党、铁骨铮铮的事迹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素材,构建了“课堂讲授+实地研学+情景体验”的革命传统教育模式,使红色基因在专业学习中焕发时代光芒,培养具有铁血丹心的新时代轨道交通人才。

  铁的意志推动铁血入脑入心。学校一方面依托衡阳及周边丰富的革命遗址、英雄事迹,打造铁血精神教育基地,开辟乡村铁血课堂,让红色基因在乡土实践中扎根;另一方面聚焦校内文化培育,凝练“铁”姓文化内核,构建“兴铁文化”育人生态,通过铁血精神校本课程、乡土教材开发,推动红色教育系统化、特色化。自2019年起连续6年开展“铁人精神训练营”,通过走好“点上发力、线上延伸、面上推广、质上提升”的四部曲,着力打造具有鲜明钢铁意志的“行走的思政课”,推动铁人精神入脑入心入行。

  铁魂网络凸显铁校教育。学校以铁血文化为亮点,以新媒体为载体,深入挖掘校训、校歌、校史所蕴含的铁血精神文化积淀与铁人意志追求,大力弘扬新时代湘交人的铁人奋斗精神。通过创新构建“红烛颂”师德建设、“桃李风”学子风采、“逐梦交工人”成长纪实、“书香通交工”阅读工程、“身边的榜样”典型示范、“我与交工共成长”主题实践、“最美大学生”评选表彰等“七维联动”文化育人体系,形成课内课外贯通、线上线下融合、显性隐性结合的文化育人新生态。学校微信公众号传播力指数持续领跑,在全省本科高校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中稳居第一方阵,2024年荣获湖南省第五届校园文化创新成果二等奖,成为彰显铁血育人特色、展示文化育人成效的示范性窗口。

  铁血活动营造铁军氛围。学校着力拓宽“铁血文化”传播渠道,开展理论宣讲、研究论坛、艺术展演,深化文化育人实效。通过打造“铁路发展史文化长廊”,让铁路文化“入眼”;举办主题讲座、报告会、话剧、征文等品牌活动,让铁路精神“入耳”。在浓厚的氛围中,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

  铁人榜样引领铁军风尚。学校选树“铁人榜样”先进典型,推出优秀校友、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专题宣传,开展“芙蓉学子”评选,发挥铁人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邀请铁路劳模、技术能手、优秀校友进校园,用奋斗故事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用铁血精神育人,造就新时代铁人铁军”的办学特色开展教育教学,涌现出以罗梦思同学为代表的一批报效祖国的优秀毕业生,以“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向俊威同学为代表的一批自强自立的先进典型,以唐邵敏、张愫等为代表的优秀“铁路人”。毕业生携笔从戎奔赴军营、扎根基层奔赴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奔赴铁路建设主战场,“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报名人数连年攀升。

  铁的设备提供铁军训练条件。学校累计投入近1亿元专项资金,构建了“实景化、全真化、智能化”的实战教学体系。通过精心搭建轨道交通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园内修筑了4211延米长的标准轨道,将多种型号的机车、动车、电网系统、铁路站场、信号控制系统等铁路核心设备整体“搬进”校园,打造了“校中有铁、铁中有校”的特色育人环境。真设备、真场景、真作业的实训资源,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铁路现场作业规范,实现了从课堂学习到岗位胜任的无缝衔接,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战练兵场。

  铁的实践提升铁生素养。学校持续开展“铁血精神传承月”“寻访铁路足迹”等沉浸式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传承“铁血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全省的品牌,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投身实践,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铁血老兵连彰显铁军纪律。2018年,学校以退伍复学的青年为骨干组建老兵连,承担新生入学军训、校园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工作。2022年,《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以“‘老兵连’带领热血青年开启乘风破浪的成长之旅”为题报道学校老兵连事迹。近年来,学校共有1000余人参军入伍,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双拥共建模范单位。

  铁血探索打造铁质示范项目。学校与湖南红网新媒体携手,共同推进“四旅四行”之“铁血精神实践育人”探索活动:一是“培根铸魂之旅——铁色印记行”,二是“科普启迪之旅——大国重器行”,三是“乡土情怀之旅——衡美乡村行”,四是“文化自信之旅——湖湘文明行”,活动旨在打造具备新时代特征的高校思政工作和实践育人示范项目,通过抖音直播、红网时刻Vlog视频专区、“观潮的螃蟹”综述特稿、省宣内参等先进经验的分享,带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和实践育人质量的整体提升,让思政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入心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塑造师生灵魂。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以铁血精神淬炼学子筋骨,用“五铁”体系锻造时代新人——以铁的纪律规范行为,以铁的筋骨强健体魄,以铁的灵魂坚定信念,以铁的本领赋能未来,以铁的环境涵养风气,形成了“理念—路径—载体—示范”的完整育人链条,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思政工作新高地。这一特色育人体系实现了红色基因与专业教育的基因式融合、校园文化与创新文化的生态式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系统式融合的“三个深度融合”,有效激发了育人工作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在新时代的奋进征程中,“湘交铁军”始终以“政治坚定、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鲜明特质为精神旗帜,勇担使命、锐意进取,正以昂扬的姿态成长为服务交通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和排头兵。

  [基金项目]2024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探索构建以‘六维红色矩阵’为载体的民办高校院级党员教育工作体系”(24JP120)成果之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构建新时代铁人铁军 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构建新时代铁人铁军 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 2025-10-17 2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