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钧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当前,全球局势错综复杂,粮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给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衡阳作为粮食产量大市、收储大市,在新时代必须以新的理念开创粮食流通工作新局面,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制度管根本、利长远,我们要加强制度化建设,筑牢粮食安全之堤。必须落实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安全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常态化长效监管机制和收储制度。从全国粮食专项整治和各地查处的案件来看,行政管理、收储销售等多个环节还存在漏洞,导致以“收”谋利、以“储”谋补、以“售”谋财、以“管”谋私等“靠粮吃粮”问题较为突出。我们必须以此为鉴,将“产购储运加销”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从制度源头上防患于未然。去年,我市先后出台了《衡阳市市级储备粮轮换管理办法》等6个补丁制度,充分运用制度优势防范风险。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化建设,既要严格执行已出台的法律政策,又要及时补齐制度短板,依靠法治手段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产业是粮食供需的“蓄水池”和“调节器”,我们要加强产业化建设,夯实粮食安全之基。近年来,我市粮油产业发展迅猛,截至2022年底,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粮油加工企业138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5家,粮油加工业总产值159.51亿元,居全省前五。但也存在龙头企业不多、实力不强、品牌不响、精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等明显的短板和不足。因此,下一步必须在产业上发力,持续做到“六个推进”,即推进粮油加工企业重组整合、产品优化、品牌提升、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应用转化,做大做强粮食产业,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为我们粮食市场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加强市场化建设,探索粮食安全之路。衡阳要把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形之手和市场化调剂无形之手有机结合,大力推进粮食领域市场化建设;要统筹抓好粮食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推动形成主体多元、渠道多样、优粮优价的收购格局;要强化各级储备协同运作,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储备;要充分发挥粮食企业适用市场对接市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压实经营主体责任。
粮食行业信息化底子薄、基础弱,应用不充分,这已严重不适应现代化管理需要,我们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护航粮食安全之要。2020年以来,我市创新建设智慧粮安工程,通过整合资源、打通数据、贯通应用,完成了信息系统数据化、平台化、可视化集成。2021年推出了面向政府监管数字化及粮库业务智能化的1.0产品,并在全市46家粮库上线使用;2022年,研发推出智慧粮安“粮源码”2.0产品,真正做到了粮食数量和质量管控的责任可追溯,让粮食管理部门的运营效率和管控力度大幅提高。下一步要进一步融合物联网、大数据、AI、5G等新技术,加快3.0产品的升级工作,形成“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深度融合,储备动态监管、应急指挥调度、安全风险监测预警、质量安全追溯等应用协同运行模式,努力打造全国粮食系统信息化建设标杆。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当前,我国粮食流通工作已进入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新阶段,衡阳要着力推进粮食“四化”建设,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衡阳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