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翼
《水浒传》第七十八回,“十节度议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败高太尉”,高太尉举荐合兵清剿八百里水泊梁山的十个节度使,其中有一位是江夏、零陵节度使杨温。从两湖之地奔赴齐鲁大地,并不容易,也不像我们今天想象得那么困难。遥想唐僖宗、唐昭宗之后“藩镇盛强、武夫得志”时代不可一世、席卷天下的节度使,再看看此时的十大节度使,跟着高太尉浩浩荡荡没多久又灰头土脸吭哧相,着实让人感慨。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任命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司马光认为,节度使之名即从薛讷开始。薛讷是大唐名将薛仁贵的长子,字慎言,比“莫言”要更难。不得不说,又不得全说,很难。当然是玩笑,薛讷本人确是一位拙于言辞的军事大才。
自唐太宗之后,薛家四代名将辈出、文武全才,按欧阳修的说法,薛仁贵之后第四代薛平,即“可以为三军之帅,可以理千乘之赋”,堪称干才全才,唐朝是重视人才的。
薛家将的名号也是因为受到“家代名将”“邦加老臣”一类最高褒奖而流传于世的。至于薛丁山、樊梨花、薛刚、纪鸾英等民间戏曲和评书传奇中的人物,则近乎纯属虚构、穿凿附会、捕风捉影。大唐王朝的薛家将之后,才有两宋的杨家将和岳家将故事,也是戏曲舞台和评书小说中穿凿描摹得多,人物真真假假、情节虚虚实实,演员的唱念做打惟妙惟肖,观众的情绪则爱憎分明。
节度使作为唐代藩镇官名,到了重文抑武的宋朝,虽然名儿依然存在,但已没有具体职权,更像是额外挂衔的荣休待遇,授予功勋元老和退休的宰相,宰相、枢密使到地方担任州府主官的,也挂节度使的衔,专有名词叫做“使相”。
中国古代正统王朝从来没有设置过宰相一职,李斯是丞相,萧何是相国,曹操是丞相,王导、桓温也是丞相,长孙无忌是尚书右仆射、中书令,房玄龄是尚书左仆射、中书令,杜如晦是尚书右仆射,“黄袍加身”的重要谋主赵普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秦桧排挤出京并郁郁而终的范宗尹,在30岁担任宰相之职,任命文书上的官称是“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营使”。脱脱是当了10年中书右丞相,因病歇了几年之后又担任中书左丞相,一年后再担任中书右丞相,张廷玉是总理事务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宰相肚里能撑船,叫顺嘴之后,约定俗成的口头语也都不大较真。
出将入相、文武双全是许多文人士大夫和武将军事家的梦想。在北宋,似乎文人大器晚成练好了“武功”的更骄傲,宰相加个武官头衔,就光荣得很。大名鼎鼎的一代名相文彦博,就是以太师充护国军山南西道节度使而光荣退休的,另一位同样“鼎鼎大名”的左仆射蔡京,也兼着安远军节度使;至于“武人”像岳飞那样既能搞好本专业的上阵杀敌,又能跨界吟诗作词琴棋书画、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就受到普遍的排挤。
从文彦博到欧阳修这样级别的大文豪,可是没少向上写奏章、打小报告,给当时为数不多的“战神”狄青贴了不少莫须有而难洗净的负面标签,早在岳飞之前就上演了相似的时代悲剧。南宋之后,功臣为军事统帅的,还有兼两镇、三镇节度使的。比如,韩世忠兼镇南、武安、宁国节度使,张浚兼静江、宁武、静海节度使,请注意此“张浚”并非陷害岳飞的那位“张俊”。岳飞也曾因为赫赫军功而先后担任清远军节度使,镇宁、崇信军节度,武胜、定国军节度使。
在明代人们口头传说的杨家将中,杨温是杨令公的孙子,杨重立的儿子,有诨名叫做“拦路虎”。《水浒传》不少情节,都是来源于之前已经在茶馆酒楼书场里流行稳固的口头文学,卢俊义上梁山的故事和拦路虎杨温的传说很像,鲁智深则和民间传说中的杨五郎一样,都是出家五台山,杨志则在书中开门见山,“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自古忠贞为国、虔诚为民的,都活在史册里、活在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