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 翔
“您的帮助如雪中送炭,解决了我们的经济困难。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全身心投入,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报效祖国!”7月11日,衡阳净界古坊研酒院法人代表邹肇睿收到一个小纸条,写纸条的是一个叫小超的孩子。
这只是邹肇睿10余年慈善道路上一个很普通的片段。邹肇睿曾是驻衡某部司令部参谋,退役前为中校军衔、技术九级。他曾被评为“空军优秀共产党员”“湖南省拥政爱民模范”“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邹肇睿自主择业回到地方之后,他的爱心助学之路并没有停止。10多年来,他共发动社会爱心人士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000余人,募集爱心善款1300余万元,并于2018年获得民政部颁发的国家最高慈善奖,2019年获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称号。与此同时,他还热衷于参加各项公益活动,是“最美衡阳群众”的优秀代表。
“山里孩子没钱读书,我得帮帮他们。”
初见邹肇睿,他来去匆匆、风风火火,典型的军人作风。说起如何走上慈善助学之路,他笑言是因为一篇助学报道。“部队是所大学校,军营给的烙印是一辈子的,我懂得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邹肇睿1996年入伍,平日待人热情、乐于助人。2005年,他参加云南省丽江市永宁山区“一对一”爱心助学活动,并长期资助3名贫困中小学生,每年为他们捐资3000多元。这对那时每月工资仅有1500余元的他来说,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2008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报纸上看到常宁市塔山瑶族自治乡茅坳小学教师赵玖富30余年扎根大山教书育人、并为读不起书的贫困学生垫付学费的事迹后,邹肇睿内心深受触动。“山里的孩子苦,没钱读书,我去帮帮他们。”邹肇睿把想法跟妻子贺佳莹一说,妻子十分支持他。尽管已有身孕,但她仍坚持同去。
2008年7月23日,夫妻俩拿出平时节省的1万多元钱,购买了一批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开始了第一次瑶山助学之行。记得那天由于下过雨,山路泥泞湿滑,汽车只能驶到离鳌头小学1公里的地方便再不能前行。邹肇睿只好搀扶着怀孕的妻子艰难地在山路上步行。
当夫妻俩到达鳌头小学时,学校里的条件和设施让他们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低矮破旧的3间平房就是孩子们的教室,不足300平方米的操场长满杂草,没有任何体育设施。学校的总务主任递给他一个账本,账本上记录着学生们欠下的伙食费。
看到衣衫褴褛的孩子们,夫妻俩的眼睛湿润了。邹肇睿将带去的所有物品全部捐给了鳌头小学,随即又拿出8000多元钱给学校添置了乒乓球台、篮球架、旗杆等设施,还代交了学生的伙食费。
创办“助学网”,让4000余名贫困生得到长期资助
“多谢叔叔阿姨们的慷慨解囊,帮助我们家走出困境,我再不用为学费发愁了……”日前,祁东县马杜桥中学学生小刘打电话给邹肇睿表示感谢,是他的“一对一助学网”帮小刘找到了结对帮扶的爱心人士。
“这样的孩子有很多,有的在读大学,有的在念高中,但更多的是小学生、初中生……”邹肇睿说,为了让他们早日得到帮助,自己和志愿者们翻山越岭上家门,实地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拍下视频或者照片,整理详细文字资料,再上传网站。
捐款由学生所在学校发放,学生、家长、志愿者、学校四方在场,拍照之后随捐赠收据扫描件、捐赠感谢卡、贫困学生亲笔信、学生家长签名表格、学生成绩单及评语扫描件等,一起寄给捐赠者,做到捐赠者每笔捐款都有回音。所有这些烦琐工作,邹肇睿坚持一个一个环节地做,一项不落。“一对一助学网”通过诚信透明的运行,赢得了捐赠者信任和好评。
目前,“一对一助学网”已经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间助学网站之一,(下转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