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市域治,天下安。市域社会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近年来,雁峰区坚持政治引领强保障、法治保障提效能、德治教化扬正气、自治强基激活力和智治支撑增动力“五治融合”,上下协同推进,积极探索出了一系列具有雁峰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
本报从即日起推出“市域社会治理看雁峰”系列报道,介绍该区在争当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示范田”过程中的创新探索和生动实践,助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治理模式。
■衡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思远 通讯员 张伶俐 李小龙
“五一”期间,在雁峰区各进出交通卡口,值班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逐车逐人排查“两码”;在各村(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和网格员走街串巷,排查各类风险隐患;在各级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时刻紧盯大屏幕,随时准备处置、流转、交办各类信息……一批批“红色”身影融入各项工作中,全力守护着“平安雁峰”的安宁、祥和。
自衡阳市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以来,雁峰区始终坚持政治引领,全力“种”好市域社会治理“示范田”,激活了治理创新“一池春水”。
党建引领“举旗子”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核心区,雁峰区楼宇商圈多、流动人口多、老旧小区多,绝大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分布在市区。怎么发挥这些“红色”力量,破解“就党建抓党建”“就治理抓治理”现象,成了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社会治理的关键。
把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作为“一把手”工程,雁峰区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负总责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8个工作专班,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和镇(街道)分别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体制,形成权责明晰、上下贯通、层层推进的纵向治理架构。
同时,该区还在34个社区党组织建设功能齐全的“先锋家园”阵地,并以此为纽带联合驻区单位等构建党建“大联盟”;持续开展“一支部一特色”“互联网+党建”等品牌创建活动,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烦心事、揪心事入手,通过“清单制”管理、“项目化”办理、“等级制”处理,推动社会治理从“单一推动”向“协同用力”转变、从简单粗放向精准施策转变。
今年以来,全区累计解决群众反映的诉求和需求200余件,出台便民利民措施30余项,群众满意率达92%。
网格种出“五色花”
“各位居民朋友,社区党委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明天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请大家戴好口罩入场。”“有位大姐车钥匙丢了,有人捡到没?”……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