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面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市政府与省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访南岳区委副书记、区长、区禁毒委主任蒋炳炎 ■衡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莫雄飞 通讯员 赵金华
常态化暗访机制:~~~
~~~我市开展2021年度“衡阳好人”点赞评议活动
~~~
2022年03月04日 星期五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衡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胡苏 整理

  编者按

  近年来,衡阳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围绕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广聚天下英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月3日召开的衡阳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祁东县、市科学技术局、南华大学、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了交流发言,本报予以摘登。


  引育并重用好人才 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祁东县


  近年来,祁东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精准引才、系统育才、科学用才,把“第一资源”转化为助推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从政治引领的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一是构建“大人才”格局。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规则,出台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二是落实“长回路”机制。创新人才队伍管理,打通人才在城乡、行业、部门之间的流通渠道,引导干部人才下沉基层一线、项目一线、振兴一线、治理一线。三是发挥“指挥棒”作用。将人才工作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提高人才工作在全县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中的分值。

  注重引育人才,从服务发展的维度推进人才工作。一是产业聚。一方面坚持“厂门口”招。围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制造、黄花菜等特色优势产业,逐产业、逐企业制定招才引智计划。另一方面推进“家门口”留。创新推进乡村振兴创业就业车间建设,203个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创业就业车间吸纳1.9万余人“家门口”就业。二是就地育。实施“基层人才定向培养”计划,每年“订单式”培养农民大学生、农技、教育、医疗等本土人才200余名。实施“田秀才”“土专家”铸造工程,依托县职业中专培育技能型人才320人、培养实用型人才4950名、培训技术人才1.2万人次。“袁隆平科技致富能手”曾建新、“鱼苗培育土专家”邹伍松等一大批本土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三是柔性引。制定《鼓励柔性引才实施办法(试行)》,拓展“人才合作计划”,力方轧辊、顺隆能源等2家企业签约引进博士6人,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单位柔性引进专家人才82名。

  盘活编制资源,从保障激励的角度创新人才工作。一是强化需求导向“招”。制定《开展全县各类人才现状及需求摸底方案》,分类分级建立党政人才、产业人才、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信息数据库,根据人才需求清单公开向社会招聘。二是强化激励导向“转”。 鼓励自收自支编制人员参加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回乡当种田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是强化磁场导向“吸”。实施“祁才回归”工程,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2021年考察146名优秀人才回祁东工作,进一步充盈全县人才“蓄水池”。


  聚焦高科技人才

  赋能高质量发展


  市科学技术局


  近年来,市科技局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聚力提升平台支撑能级,全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科技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做强队伍,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引力度。注重高端引才。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方式对接高端科技人才,2021年引入高层次人才300余人、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41人。盘活本地人才。在创新技术赋能等方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全国首家专门开展内容电商培训的机构——祝融学院落户我市。南华大学“核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用好科技人才。组织201名科技专家参评衡阳市优秀专家人才,31人获评科学技术类专家人才,占比28%。甄选1019人为科技专家服务团专家,衡南县、衡阳县获评省优秀科技专家服务团。

  做优平台,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助力发展。强化平台支撑。去年,各类创新平台增长1.6倍,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增至10个,省以上科技创新平台突破130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3.2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2.5倍。强化项目助力。支持科技人才申报国省市项目,支持人才成长。特变电工科研团队开展的“深海风电输变电核心技术”等3个项目入选全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龙美彪等11人获湖湘人才项目立项。强化奖项激励。全力支持科技人才、科研团队参评国省科技奖项,近3年我市获国、省科技奖励44项,2021年我市获省科技奖励11项,南华大学肖德涛团队、吴移谋团队分别获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做实服务,优化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生态。举办活动交流。2021年成功举办大数据科技传播与应用高峰论坛、人工智能年会两个“国字号”活动,匡廷云、侯立安等20多位院士等汇聚衡阳,反响强烈。定期举办企业发展“船山论坛”,加强科技人才与企业的沟通互动。加强成果转化。2020年,举办衡阳市科技成果对接会,征求308项企业技术需求,206项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促成签约81个项目。2021年,南华大学等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一大批技术合作项目成功签约。做细做优服务。从细微之处入手,为外国人才提供疫情防控帮助,支持创新人才申报项目,解决科技人才联合科研、学术交流等问题。


  建设人才第一资源

  服务区域创新发展


  南华大学


  近年来,南华大学推进人才引育工程,创新人才引育模式,形成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生态,为践行“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推进“三强一化”建设、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坚强人才支撑。

  坚持党管人才,汇聚英才,打造高水平人才聚集地。2019年以来,通过学校引育、“UP”模式和市校企合作引才“博士行动”,引育高层次人才68人、优秀青年博士230人,包括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国家级人才14人。近两年新建2.29万平方米高水平科研实验室,全面打造理工类、生物医学类、核医结合类等高水平实验室32个,人才创新活力迸发,获得了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创新引智111计划项目”,研发了国内第一台100千瓦超高功率工业光纤激光器,研制了我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诊断试剂盒。

  坚持改革创新,敢为人先,打造一流人才培养基地。实施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建设,突出核、医学科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医生、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医+X”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全国率先实施“免费医学生”政策。经统计,在全省16家三甲综合医院的院领导、中层骨干和临床医生中,南华校友分别占比38.7%、36.6%和42.6%。同时,学校为衡阳“三强一化”建设输送大批人才。

  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引领,打造服务区域发展高地。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大产学研深度融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创新引领,与衡阳市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大湘南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合作协议,与中核环保、中核二七二、镭目科技、特变电工等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联合研发国内首款纯电动疫苗移动接种车、智能垃圾分类转运机器人等,推动新兴产业成长。围绕激光应用和衡阳输变电产业,聚焦技术和产业“堵点”和“卡链处”,整合人才资源,成立激光应用创新研究院和现代输变电产业学院等,服务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建成全省第一个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和P3实验室,积极建设大湘南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服务衡阳医疗卫生事业,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团队

  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


  近年来,衡变公司坚持创新引领,打造绿色低碳智能输变电全产业链,全面实施人才兴企、人才强企战略,以人才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以人才推动高端输变电重大装备的国产化进程。

  坚持党管人才,高站位推进人才强企。每年开展人才调研,结合战略发展,制定年度人力资源规划,形成人才团队建设方案。建立党委联系人才制度,每名班子成员至少联系1名高层次人才。目前,公司拥有技术研发人员543人,其中变压器行业专家25人、高级职称技术人员161人、中级职称技术人员28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4人,获得国家级劳模、国家友谊奖3人,荣获省级人才奖近10人,衡阳市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专家各1人。

  聚焦战略布局,高精度做好人才引进。有针对性从西电、许继、南瑞、南网、国网等行业标杆企业引进最懂业务、最优秀的创新型、引领型人才。近年来,引进输变电领域专家6人、行业高级以上人才近百人。人才的引进实现了高端变压器、换流变压器、新能效变压器、高压开关、智能二次等产品技术突破,衡变公司累计完成国家级新产品鉴定130项,其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37项、填补世界空白40余项、研制国内首台套达30余项。

  立足生产经营,高质量实施人才培养。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国网电科院、南网电科院等国内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深入合作,每年邀请10名以上行业专家教授开展行业前沿动态、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关键技术知识讲座等,提升企业技术团队行业嗅觉及专业知识水平。同时与国内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长期合作,结合行业发展动态及市场需求,联合攻关科研项目,将理论技术转化为实用技术。

  突出作用发挥,高水平强化人才服务。邀请引进的专家人才担任公司高管、首席设计师,根据引进人才的研发方向、创新性特点,针对性采用“研发项目揭榜挂帅”方式,让人才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为公司发展提供创新助力。为人才打造有别于公司现有薪酬体系优于行业标准、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同时,还为人才提供专家公寓、交通出行、医疗保健、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服务保障,让人才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工作中,人才效能得到充分发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着力实施四大“气象工程”
全力创建禁毒示范城市 以良好社会风气助推 全域旅游新发展
量化排名倒逼责任落实
评一评,谁是你心目中的“衡阳好人”
小喇叭声声嘹亮 红马甲句句温情
衡阳日报版面二A02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2022-03-04 2 2022年03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