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2年02月06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土头碗

  ■吕振华

  过年,是为了团圆。而留在我的味蕾深处,儿时年夜饭的衡阳“土头碗”,更是一份永远抹不去的“年味”记忆。这道特色佳肴,相传由湘军名将彭玉麟首创,又名“玉麟香腰、七层楼”。“土头碗”还有一个土而形象的的名字——“管堆子菜”,表面朴实,却内含乾坤。一般分七层,从下至上依次堆砌:红枣、鸡蛋、红薯丸子、黄雀肉、蛋片、鱼丸、肉片,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土头碗”取材地道,是土地的恩赐,我们全家总动员,其乐融融。

  某个秋天,靠近老屋的沟凼边,几株傲生的枣树成熟了。在地里忙忙碌碌的母亲,趁着太阳不晒人的空隙,爬到树上采摘大红的土枣子。母亲经常被枣树刺挂出一道道血迹,抑或被布满毒针的“火毛婆婆”(毛毛虫)蜇得全身起坨坨。奶奶将母亲摘来的鸡心红枣挑到禾场坪,铺在“篙枕”(稻草编织的床垫)上,太阳晒干后,薄膜袋扎严实。小火慢慢熬煮,置于碗内打底子。作为家庭主妇,奶奶蛮心痛我们,用土枣补气血滋养身体。

  乡下的家养鸡满山走动,觅天地之精华,通自然之灵气。颗颗鸡蛋被轻轻浸入清水煮熟,沙沙搓去蛋壳,沿锅边滋啦滚进油里,蛋皮炸起泡成金黄色,奶奶很熟练地做好了虎皮蛋。外酥里嫩,忍不住想咬一口。

  红薯丸子俗称“锅烧圆”。红薯捣成泥,均匀地和进糯米粉、白糖增加粘度和甜度,奶奶心灵手巧,左手一边挤出,右手一边拿调羹刮成圆丸子下油锅,炸黄。灶屋悄悄地充盈着缕缕清香。红薯自家产的。春暖花开,泥土复苏。母亲带领三妯娌,迎着阳光,舞动银锄,翻整菜地,撒点火土灰,插下的红薯藤、南瓜秧和辣椒苗,划治为界,沐浴着春天的雨水和夏天的骄阳,伸须引蔓,茁壮成长。母亲不但细心地照顾我们,而且精心地浇灌菜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待入秋,一嘟噜一嘟噜的红薯块被挖出土来,我们家的小菜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奶奶炸出来的黄雀肉丰厚醇实。爷爷从地窖拿出一箢箕红薯,洗干净了。奶奶把红薯皮削掉,斩成丝。她一直坚持“原则”,五花肉要取材自家吃潲的猪。早已备好的面粉搅拌定型,按合适比例掺进土鸡蛋、料酒、茴香粉和盐,一饼一饼下到茶油锅内,须臾,上下翻滚,黄澄澄地映入眼帘,清香徐徐散开,我们细伢子馋得垂涎欲滴。

  黄灿灿的蛋片点缀其中,令人非常有食欲感。奶奶用稻谷喂的鸭,生下的青壳蛋绿色营养。一枚枚灵魂鸭蛋,清脆地敲入瓷海碗里,蛋清白蛋黄稠,晶莹剔透,持双竹筷子打散充分搅醒,蒸熟后切成性感薄片。温香爽滑,软和筋道,一看就让人齿颊生津。

  爷爷承包了垅里一口山平塘,早起晚归,蜜蜂一样勤劳,只管放草,黄皮草鱼,肉质鲜嫩。父亲使出浑身解数,剔除草鱼的皮骨,“乒乒乓乓”,三下五除二,将鱼肉剁稀碎,倒入适量的生粉、蛋清、肥膘、姜葱汁、胡椒粉以及盐,和成肉泥。一把菜刀在掌心只需三下,刮成两头尖中间粗的橄榄状丸子,套笼,旺火蒸熟。回家歇息的叔叔添完一灶火,听到锅里的水不再沸腾,掐捏及时揭开蒸笼盖,白色的汽雾漫延过后,一股清香沁入心脾,细细一闻,竟夹杂青草的鲜香味。

  自家养的猪,香嫩嫩的瘦肉,切成片。后山采来的黑木耳,脆润润的,泡软撕小块。焯水,调汁,奶奶把猪肉炒熟,拌上木耳丝,翻炒,炒匀。动作麻利,奶奶很享受这一过程。

  就这样,小年还没到,奶奶有条不紊地张罗好了“土头碗”的食材。可以想象,奶奶何等的精明能干。邻居羡慕我们家,男女老少十多口人齐心协力,难怪这个大家庭欢笑不断,和睦美满。

  除夕一大早,等我们从暖和的被窝起来时,奶奶的“土头碗”已经香气扑鼻了。生活的温情与期待全在这一大碗里,幸福的感觉霎间弥漫心头。这就是家的味道,年的味道。我们喜气洋洋地围坐木炭火炉旁,品尝着。年味的鲜活与时间的沉淀在这一时刻交融了。

  接下来,鞭炮声和祝福声此起彼伏,新的一年拉开了序幕,闪亮登场。

  “圆圆宝塔七层楼,美味佳肴亘古流。盛宴家筵尊头碗,迎宾待客世情悠。”这四句诗道出了衡阳“土头碗”的浓郁年味,最能抚慰雁城游子的思乡情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时光里的年夜饭
虎年原创春联
土头碗
牛去虎来新春联
大年日子里忙碌的母亲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土头碗 2022-02-06 2 2022年02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