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向吟吟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外贸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2021年,衡阳外贸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1月28日,记者从衡阳海关获悉,2021年,我市进出口总值373亿元,同比增长(下同)21.7%,外贸规模排名全省第四。其中,出口193.1亿元,增长7.6%;进口179.9亿元,增长41.5%。
衡阳综保区进出口首次突破100亿元
据衡阳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2021年国际环境严峻复杂的情况,我市外贸额自2月份以来始终保持平稳增长,同比均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幅。尤其是12月份,全市进出口52.4亿元,增长55.8%,位列全省第二。其中进口18.2亿元,增长17.1%;出口34.2亿元,增长89%,单月出口额创历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衡阳综保区保税物流增长5.5倍,推动整体增幅达到52.9%,进出口首次突破100亿元,较2020年增加38.1亿元。数据显示,2021年,衡阳综保区进出口110.2亿元,占全市进出口总值近三成,同比增长52.9%。其中,出口59.7亿元,增长20.6%;进口50.5亿元,增长1.2倍。
与此同时,我市一般贸易主导作用更加显著且增长迅猛,总额达202.7亿元,增长50%,占54.3%;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164.4亿元。从贸易主体活力来看,民营企业带动作用更加突出,2021年进出口总额达270.3亿元,增长15.4%,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72.5%。
外贸 “朋友圈”不断扩大
2021年,我市外贸 “朋友圈”不断扩大,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实现稳定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更快。无论是在市场主体,还是贸易主体的多元化战略布局方面,都取得了积极进展。
其中,东盟保持我市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1年,我市对东盟(10国)进出口47.9亿元,增长71.7%,占12.8%。其次,对欧盟(27国,不含英国)进出口36.9亿元,增长24.6%。另外,在贸易额过亿的国家中,对马来西亚、秘鲁、阿尔及利亚、印度、南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土耳其、瑞士等9个国家的进出口增速超过1倍。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周年,我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4国)贸易总额达81.9亿元,同比增长58.4%。其中对“一带一路”东南亚11国贸易额最大,贸易总值为47.9亿元,增长71.7%,占58.5%。
从主要进出口商品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金属矿及矿砂为主要进口商品,均保持明显增幅。2021年,我市进口机电产品104.1亿元,增长23.6%,占全市进口总值的61.2%;进口高新技术产品75.5亿元,增长38.6%,占44.4%;进口金属矿及矿砂64.5亿元,增长57.9%,占37.9%。 出口商品中,仍是机电产品占比最大,其次是钢材等。数据显示,我市出口机电产品117.8亿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62.4%;出口钢材31.9亿元,增长50.7%,占16.9%;出口高新技术产品20.1亿元,占10.6%。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让外贸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衡阳海关分析,面对全球疫情的反复和更趋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衡阳外贸仍然保持了较强的韧劲,总体形势稳中有升、稳中提质,得益于多方面因素。
一方面,经济发展稳中有升,龙头企业拉动作用明显。2021年,我市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奋力推进“三强一化”建设, GDP突破38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4.3倍,企业创新实力、竞争能力持续增强,为衡阳外向型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矿铜业(湖南)有限公司、衡阳钢管(集团)有限公司、衡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湖南融新达实业有限公司等重点进出口企业订单逐步恢复并有所增加,推动全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38.6%,矿产品进口增长57.9%,钢材出口增长50.7%,音视频设备及其零件出口增长7.9倍,大力拉动了衡阳进出口增长。
另一方面,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外贸营商环境更加优化。2021年,海关系统积极开展海关信用培育和知识产权培塑,帮助7家企业制定高级认证培育计划,新增1家高级认证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二。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减单证、优流程、提时效、降成本,不断优化外贸营商环境,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推动减税降费工作,宣传推广原产地政策,帮助企业减少经营成本。2021年衡阳海关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2.72、1.02,与2017年相比分别压缩99.84%、94.77%。提前申报、汇总征税比例保持稳中有升,两步申报比例达87.6%,居关区前列。
此外,我市充分发挥铁路、综合保税区等口岸平台战略性功能,积极开展海铁联运,不断拓展国际物流大通道,为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支撑保障。衡阳海关积极推动衡阳综保区与铁路场所“区港联动”,助力中欧班列(衡阳)高效集约开行,首发衡阳—阿拉木图中亚班列,提升中欧和中亚班列对湘南三市外贸物流的辐射带动效应。同时,进一步优化转关监管,加大海关智慧物流信息化系统建设,积极推动各外贸平台不断优化升级,进而有效推动全市进出口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