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陈 润 图/本报记者 罗 盟
■变化
五年前目标
按照“现代产业强市、文化旅游名城、幸福和谐家园”的发展定位,把衡阳建设成为更具影响力的全国重要节点城市、更具竞争力的全省第二大城市、更具辐射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五年后成绩
中央、省委赋予衡阳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成功跻身国家大城市行列;领衔获批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功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先行先试示范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及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及省级节水型城市等。
■深读
在重大政策机遇面前,衡阳总能给人以惊喜。
2021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方面擘画发展蓝图,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其中明确要促进包括衡阳在内的区域重点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
此前的2020年12月2日,中共湖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首次明确了“把衡阳建设成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目标。
当我们将时间再往前延伸,会发现衡阳还有更多令人欣喜的“金字招牌”:国家大城市、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先行先试示范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自中央、省委纷至沓来的政策机遇和一项又一项光荣的使命职责,让衡阳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也让她在全国发展坐标中越发清晰醒目。这既是中央和省委对衡阳发展地位的认可,也是对衡阳在区域发展中更好发挥集聚、辐射、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期待。
从粤港澳大湾区往北,沿途第一个大城市就是衡阳。120平方公里的城市面积,辐射超过3000万人口……区位是衡阳无法复制的优势。
凡在衡阳坐过高铁的人都会对这里印象深刻——京广、怀邵衡、衡柳3条高铁在这里交汇,境内拥有5座高铁站,这在全国地级市中少有。1.5小时交通圈覆盖周边350公里范围。湘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8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南岳机场通航城市已达31个……便利的交通是衡阳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衡阳坐拥50万产业工人,新中国第一套重力选矿机、第一台环境噪声检测器、第一台牙轮钻机、第一台连铸钢机、第一台井下铲运机纷纷从衡阳的工厂下线。当前,有色金属与合金新材料、盐卤化工、输变电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支柱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富士康等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和中核集团、中国五矿、华侨城等众多央企齐聚衡阳,20多家企业在全国细分行业领先……雄厚的产业基础是衡阳重要的经济支撑。
有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和政策红利,加上自身的资源禀赋,为衡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衡阳全市上下正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决心,勇担使命,立足长远,抢抓机遇,围绕强创新、强开放、强集聚和加快“中心化”进程乘势而上,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508.5亿元。新能源汽车、核技术应用、钟表、眼镜、服装等产业链初步成型,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69%,粮食产量稳居全省第二,市场主体超过40.58万户,市场主体和企业总数位居全省第三和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省第二,高新技术企业增速居全省一类地区第一。
就在9月17日,两则喜讯再次令衡阳人振奋:衡阳市人民政府与南华大学签约共建大湘南区域医疗中心,政校双方共同打造覆盖大湘南、辐射粤桂赣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这是衡阳加快“中心化”进程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科特迪瓦共和国与“衡变”成功签署智能仓储系统下腰果储存和谷物筒仓建设项目合同,总价值5.2亿美元,这也为衡阳在即将开幕的第二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抢得了开放合作的“头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召开在即,回首过去,我们砥砺前行;展望未来,我们步伐坚定。
衡阳,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