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 翔
她七年如一日扎根祁东县最偏远的贫困乡,坚守脱贫攻坚的主阵地,用青春与汗水兑现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用忠诚担当绘就了新时代共产党员本色。她就是2021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祁东县凤歧坪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彭双娣。
用“脚步”量出“新蓝图”
凤歧坪乡位于祁东县西北边陲,属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区,距县城76公里,干旱缺水,石漠化严重。全乡6个村均曾为省级贫困村,总人口1.27万人,其中曾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51户2886人。
2014年11月,上任伊始,彭双娣便一头扎进工作中。白天,她走村串户,和群众拉家常、交朋友,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晚上,她结合民情日记,静心学习国家扶贫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将所思所学记录下来,与乡领导班子成员一起研讨凤歧坪乡未来五年扶贫规划。
次年1月,她起草的凤歧坪乡脱贫攻坚五年发展规划、考核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出台,为凤歧坪乡未来五年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据悉,全乡脱贫分六步走,每一步都有“小目标”“硬举措”,形成了“1+11+2+6”领导机制、“1+1+1”考核机制,进一步压实扶贫责任,营造了人人争当脱贫攻坚“宣传员、领路人、行动者”的浓厚氛围。
克“三难”拔掉“穷病根”
凤歧坪乡要彻底拔掉“穷根”、摘掉“穷帽”,必须攻克路差、缺水、少医这“三大难题”。
彭双娣发扬愚公移山和“拓荒牛”的精神,与乡干部群策群力,议定作战图,与村干部一起征地拆迁、协调矛盾,与村民代表共同寻找水源、布置水塔,甚至在怀着6个月身孕时,还到省市争取资金。
七年来,在她的多方争资和参与下,全乡新建村组公路54.18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组组通砂石路,231省道建成通车;新建饮水工程33处,全乡1.2万老百姓喝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易地搬迁219户,危房改建561户;新建乡卫生院,改造所有村卫生室,医疗设施设备全面更新,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的目标。
引“老乡”擦亮“金招牌”
经过细致调研,彭双娣发现,可以利用好凤歧坪乡 “百洞之乡”“药材之乡”的金字招牌,引老乡发展特色种养,回故乡做大药材品牌,发展旅游产业建家乡。
2015年初,她在全乡探索性发展“一村一品”。邀请省、市、县的发改、农业、林业、旅游等部门专家到田间地头把脉问诊,开出振兴产业的“药方”:一方面,向内激发传统油茶、药材产业的发展动力,鼓励村民种植油茶3000余亩、药材5000余亩,帮助村民成立6个药材种植合作社,全乡形成了以特色种养为龙头的农业品牌;另一方面,带领乡村干部、驻村扶贫队多次到上海、浙江嘉兴等地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招商行动,动员村民流转土地2000亩,采取“公司+村委+农户”的方式,引资2亿元,在宝莲洞村建设千亩花卉基地,帮助50多名贫困户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5万元。
“我只是千千万万共产党员中的一个,与村民们共同奋斗的7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回忆。”彭双娣告诉记者,下一步,她将带着组织的信任和器重,继续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努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用工作的辛苦指数换来老百姓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