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胡建军 通讯员 李芝仪
“身处外地没法回家参加党史学习教育,街道党工委的工作人员主动联系,给我寄了学习资料,让我觉得很有归属感。”近日,在长沙务工的雁峰区白沙洲街道园林社区流动党员汤培培高兴地说。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雁峰区白沙洲街道党工委面对流动党员多、分布范围广、去向难掌握、集中学习难等问题,通过线上线下送学、网络促学、拓展学践相结合等方式,创新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做好“三个结合”,让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线上支部+线下小组”
提高学习热情
如何让流动党员“有家可回”?针对流动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强等特点,白沙洲街道党工委着力构建“流出地”学习小组,同步建立8个微信联络群和2个临时党小组,让每一名流动党员“连上线、接上头”。
白竹皂社区原衡阳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是由上海迁入衡阳的,很多老党员退休后回到上海暂住,社区根据现有的13名流动党员居住情况、集中程度,建立流动党员上海党史学习教育临时党小组,积极引导督促流动党员及时开展党史学习。
联盟山社区第六党支部绝大部分为衡阳衡拖农机制造有限公司改制移交党员,其中18人为流动党员,通过支委班子的努力,建立支部党员微信群,将原本且分布区域广、管理难的流动党员凝聚一起,同时由支部骨干党员结对联系流动党员,了解掌握流动党员学习、工作等情况,引导党员在微信群中积极参与学习讨论。
“线上课堂+线下书籍”
增强学习准度
白沙洲街道党工委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信群、QQ群、学习强国等媒介打造“指尖上的学习课堂”。安排专人为流动党员制定学习方案、下发学习资料、明确学习重点,通过微信群多人视频聊天的方式,组织在外流动党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面对面研讨会,以“学习强国”平台为载体,推出线上知识竞赛,同步开展网上学习交流,流动党员以编辑信息或者拍摄手稿照片的形式上传了学习计划、学习动态、学习进度、学习心得,确保流动党员能主动学、及时学、跟进学。
“我作为一名退休的老党员,更要带头认真学习党史,深刻理解习总书记关于开展党史学习的重要讲话,把理论内涵运用到生活中去,影响身边的群众。”联盟山社区流动党员周洪福在学习心得手稿中写道。
广泛开展党史学习“线下邮寄教育”模式,把“送学+送书”相结合,双倍服务让流动党员感受学习温度。将流出地骨干党员确定为联络员,定期将党课教材、党报党刊等资料寄发给联络员,由联络员进行分发。同时,通过宣传发动,吸引有学习意愿的流动党员利用节日返乡时间到社区领取党史学习教育配套书籍。目前,已为流动党员发放必学书籍110本,党报党刊189册。
“主题学习活动+为民办实事”
检验学习效果
为检验学习成果,白沙洲街道党工委积极组织各社区党支部多种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如“向党说说心里话”活动、讲好“我和党的故事”征文比赛、讲述衡阳党史故事演讲比赛等,鼓励流动党员通过线上发文、视频连线、微信直播等形式参与进来。
新矿村社区流动党员魏平在讲好“我和党的故事”征文比赛中很有感触地写道:“我从小家里穷,兄弟姊妹多,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那时候为了充饥我们啃过树皮,大雪天穿拖鞋着单衣。正是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才能翻身做主人,能吃饱饭穿暖衣,我这一辈子一定永记党恩。”
白沙洲街道党工委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鼓励流入党员参与到衡阳创建文明城市、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中,引导流动党员到流出地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和公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