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泉
芡叶初生绉如谷,南风吹开轮脱毂。
紫苞青刺攒猬毛,水面放花波底熟。
森然赤手初莫近,谁料明珠藏满腹。
剖开膏液尚模糊,大盎磨声风雨速。
宋·苏辙《西湖二咏 食鸡头》
宋代写芡实的诗歌最多!且看姜特立的《芡实》:“芡实遍芳塘,明珠截锦囊。风流熏麝气,包裹借荷香。”虞俦有:秋风一熟平湖芡,满市明珠如土贱。昔也兼名鸿雁头,今兹始识胡孙面。应须我辈剩著语,会有后人来作传。横塘地主总好事,凌波不过空山嚥。陶弼有《食鸡头》:三伏池塘沸,鸡头美可烹。香囊连锦破,玉指剥珠明。叶皱非莲盖,根甘似竹萌。不应从适口,炎帝亦曾名。鼎鼎大名的杨万里写有:龙宫失晓恼江妃,也养鸣鸡报早晖。要啄稻梁无半粒,只教满颔饱珠玑。李石词《捣练子》:红粉里,绛金裳。一卮仙酒艳晨妆。醉温柔,别有乡。 清暑殿,藕风凉。鸡头擘破误君王。泣梨花,春梦长。
芡实,又叫鸡荷包、鸡头米、鸡头荷、鸡头莲、刺莲藕、假莲藕、湖南根。睡莲科、芡属一年生大型水生草本。沉水叶箭形或椭圆肾形,浮水叶革质,椭圆肾形至圆形,叶柄及花梗粗壮,花内面紫色;茎长达一丈余,中间也有孔有丝,鲜嫩时剥皮可食。五六月开紫花,花开时面向阳光结苞,苞上有青刺。花在苞顶,也如鸡喙。剥开后有软肉裹子,壳内有白米,形状如鱼目。七八月成熟。果实可食用,也可作药用。
芡实是苏南地区的传统食物水八仙之一,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它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是秋季进补的首选食物。芡实的最佳食用方法是煮粥食用,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尤其适宜白带多、肾亏腰脊背酸的妇女、体虚尿多的儿童、小便频数的老人、遗精早泻者、慢性腹泻者、慢性肠炎者;吃芡实要用慢火炖煮至烂熟,细嚼慢咽,方能起到充养身体的作用;芡实与鱼头同食,还有健脑效能,可以治疗神经衰弱。但是芡实有较强的收涩作用,便秘、尿赤者及妇女产后皆不宜食。
如果去苏杭一带旅游,可常常看到叫做鸡头米糕的特产。芡实作为重要药材,能补中益气,滋养强壮;嫩叶柄、花茎、果实皮均可炒食。茎含有淀粉,煮食如芋。品种有“南芡”“北芡”之分。苏州栽种“南芡”,黄天荡畔为芡实历史著名产地,“南荡鸡头”为此得名。其分早晚两个品种。早种又名“红花芡",寒露即采毕;晚种迟7—10天,又名“白花芡”,产量较早种高,亩产25公斤左右。
《东坡杂记》云:“人之食芡也,必枚啮而细嚼之,未有多嘬而亟咽者也。舌颊唇齿,终日嗫嚅,而芡无味,腴而不腻,足以致上池之水。故食芡者,能使华液通流,转相挹注。”意思是说,芡实一枚一枚的嚼咽,每天10—20粒,持之以恒,长年不辍,能滋润肺脏,补益脑髓,促进消化。东南亚人喜用芡实粉与绿豆,薏苡仁、百合炖汤,放冰糖,味佳,补中益气、开胃解热、滋养壮体。广州街头凉茶中也放芡实米,经常做甜食。海外在做鱼肉佳肴或灌制香肠时也放芡实,味道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