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王一花 统筹/吴薇 撰文/袁毅华 郭 华 周瑞华
金牛奋蹄开锦绣,聚力耕耘新征程。
常宁,一块积淀着历史与梦想的福地,一方跃动着生机与活力的热土。伴随着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谱写了富有时代特征和县域特色的光辉篇章。
“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贡献力量。”衡阳市政协副主席、常宁市委书记刘达祥高屋建瓴。
“十三五”时期,常宁市坚持“产业主导、工业主打、统筹城乡、全面发展”,全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守底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壮大千亿产业集群,积聚高质量发展动能,以奋斗者的姿态,奋力开启现代化产业强市建设的新征程。”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乐胜信心百倍。
五年一个刻度,五年一个跨越。常宁肩负使命和责任,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组数据看变化
数据,见证了常宁奋进的步伐,彰显了百万常宁人凝心聚力的丰硕成果,也是常宁奋进的最美姿态——
2020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50.9亿元,比2015年增加109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6%、8.2%,增速跃居衡阳七县市首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9%、13.3%,增速排在衡阳七县市第二、第三位;
2020年,该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5亿元,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65亿元,财政总收入税占比和地方收入税占比达81%、70%,较2015年分别提高了25、27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332亿元、233.4亿元,存贷比达70.3%,较2015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6778元、20022元,较2015年分别提高了11464元、7210元;
……
多项经济指标实现争先进位,综合实力跃上了新台阶。
产业建设看实力
前路,拾级而上;
梦想,风鹏正举。
看,常宁正涌动着新时代澎湃的浪潮——
工业两大产业扬帆起航。水口山铜铅锌产业基地一期全面建成达产,株冶、五矿铜业、水口山集团三大央企全部超产赢利。集群集聚效应明显,铅、锌循环产业链基本成型。湘南纺织产业基地蓄势腾飞,服饰园、环保园一期全面加快建设,已完成投资20亿元。水口山经济开发区跻身全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该市规模工业企业达153家,稳居衡阳首位。
农村三产融合加快发展。“两油两叶”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已形成100万亩油茶、8.9万亩生态有机茶园、42万亩油菜、2.3万亩烟叶的产业规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省、衡阳市级龙头企业达44家,家庭农场达5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561个。常宁市列入全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塔山瑶族乡列入全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强镇,西岭镇获评全国特色农业强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持续加强,获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全域旅游展开多彩画卷。印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景区,水口山工人运动纪念馆主体建成,打造了天堂山3A景区、罗桥樱花园、西岭油茶小镇、胜桥休闲田园、萧石月故居等乡村游、红色游热门景点。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较2015年增长三倍。
全面小康兑承诺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交出满意答卷”。这是常宁市全面小康攻坚克难的不懈追求和铮铮誓言。
夺取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该市15017户4743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6个省级贫困村全部出列,全面完成2315户7896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高质量通过省考核和国家第三方评估。
擦亮了生态底色。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湘江保护治理“一号重点工程”,高质量完成大义山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该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8%。森林覆盖率达55.3%,比“十二五”提高1.9个百分点。
夯实了发展基础。常祁高速开工建设,瓦松铁路建成通车,铜铅锌基地专用线完成轨道铺设,松柏千吨级码头投入使用。修建通村、通组公路639公里,实现通组公路全硬化。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46座,实施骨干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新建、扩建13座变电站,完成168个行政村电网改造升级。全社会用电量突破25亿千瓦时,较“十二五”末增长了三倍。4G网络、光纤、有线电视、“村村响”、“户户通”覆盖率达到100%。
乡村振兴加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实效,完成改厕3.6万座、危房改造10103户,拆除“空心房”90万平方米。建成8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完成7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水口山铜业小镇、西岭油茶小镇跻身全省特色工业小镇、特色农业小镇。西岭镇获评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6个村评为省级美丽乡村,12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乡村振兴工作评为衡阳市先进。
民生账本显福祉
“道路更宽敞了,城区学校更多了,农贸市场更整洁有序了,城市越来越漂亮了。”常宁市民每天都能感受到身边的变化。
翻开该市近五年民生“账本”,一笔笔支出承载着浓浓爱民之情。近5年来,常宁市始终把民生作为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大力气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提高到73.5%,较“十二五”末提高了4.5个百分点。
民生事业阔步前进。“十三五”期间,教育投入达52.32亿元,较“十二五”增加18.72亿元。新建、扩建12所城区学校,新增学位13300个,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全部清零,获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常宁市人民医院扩建、常宁市妇幼保健院扩建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常宁市中医院跻身三级中医医院,泉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工建设,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实现全覆盖,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擦亮了常宁版画、常宁歌剧文化名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全面加强,获评“全国革命文物重点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水口山工人运动写进党史,融媒体实现融合创新发展。养老托幼事业加快发展,该市养老床位增至4890张,所有村(居)建成“儿童之家”。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达55.1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优抚对象、残疾人等补助标准持续提高。
城市提质全面发力。城市一环全线拉通,完成15条主次干道、48条背街小巷改造,畅通了城市血脉;建成青市车站、砚池山公园等标志性工程,巩固提升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提升了城市颜值;实施夏联渠排涝分流,完成桃江路等11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了城市综合承载力;以强烈的历史担当,解决“土地换设施”和房产办证等遗留问题,促进了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扫黑除恶、禁毒治乱取得重大战果,平安创建深入推进,社会治理成效明显,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