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黄科卫 统筹:肖力元 文:本报记者 周瑞华 通讯员 张奇平 邹高峰 图:衡南县扶贫办提供
丹桂飘香的金秋,是丰收的季节,113万衡南人用累累硕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2019年,衡南县地方税收收入完成7.35亿元,增长13%;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73.9%,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利用内外资增长率64.7%,同比提高36.2个百分点。到去年底,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97.5%,居全省47个二类县第16位,提升幅度居全省47个二类县第7位。尤其是65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19136户54416人,已脱贫17496户51336人,剩下的贫困人口预计今年底将全部脱贫。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国庆中秋双节来临之际,县委书记胡果雄满怀豪情:“衡南始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县情,提出了建设‘临空经济发展区、乡村振兴示范区、产业转移先行区、生态环境支撑区’和全力打造大城衡阳美丽‘后花园’的奋斗目标,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守底线,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去年GDP增长8.0%,城乡居民收入增长9.2%,两个翻番全部完成。”
上下同心,凝聚攻坚合力
人心齐、泰山移。近年来,衡南县充分调动和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了抓扶贫、助脱贫的强大合力:
——投入逐年递增。2017年县本级财政预算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849.9万元,2018年达5859万,2019年达6026.86万,今年达6468万,比2017年增加68%,坚持统筹使用各类扶贫资金,形成“多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新格局。
——帮扶队伍全覆盖。推行驻村帮扶工作队“1+X”联帮责任制和指导员制度,累计选派256名指导员,下派驻村干部1179人,实现401个有脱贫任务的村(社区)驻村帮扶力量全覆盖。组织10532个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村村有帮扶单位,户户有帮扶人。
——社会力量有效注入。建立20个扶贫基地,组织1956名人大代表帮扶;发挥政协联系广的优势,组织277名县政协委员帮扶;开展“百企帮百村”,组织251家企业结对283个村,投入各类产业资金5亿多元,帮扶贫困村4700多万元,捐资助学1500多万元;开展“社会贤达助脱贫、亲帮邻助奔小康”活动,重点帮扶1835个贫困家庭。
强化保障,落实帮扶政策
“我们以住房、教育、医疗、安全饮水等‘3+1’保障为重点开展‘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大清查、大整改、大提升’、‘3+1’主责部门力量下沉、脱贫质量回头看、‘三查三看’入户大走访等行动,脱贫成效不断巩固提升。”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军以实实在在的数据展示了全县人民付出的努力:
——教育扶贫方面:累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71859人次4981.59万元;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2671人次2056.74万元;贫困学生享受免教材费、免教辅费802万元;对264名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达5280人次;社会助学助教3000万元以上。
——危房改造方面:实施“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14080户,发放危改资金18045.2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370户7332.5万元,确保“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
——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085户6100人,投入70余万开发公益性岗位助搬迁户就业,开设“幸福菜园”解决生活问题;遴选20家龙头企业对搬迁对象后续委托帮扶全覆盖。
——健康扶贫方面:消除42个村卫生室空白行政村,累计集中大病救治贫困户19132人次,累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代缴3131.87万元,累计“一站式结算”农村贫困人口49370人次22246.57万元。
——安全饮水方面:投入奖补资金3047万,解决了全县5.3万余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生态补偿脱贫方面:设立公益林护林员岗位508个工资231.16万元。森林抚育、造林补贴、封山育林项目受益贫困户749户,增加贫困户收入278.35万元。
基础先行,改善发展条件
要想富,先修路。在脱贫攻坚中,衡南县首先聚焦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交通方面,硬化村组公路927.2公里,窄路加宽487公里,安防工程766.6公里,行政村全部通班车,所有村部和学校全部通水泥路,解决群众“出行难”;电力方面,完成65个贫困村农网升级改造,投资1.095亿元新建、改造变压器408台,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扶贫项目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障;在互联网+方面,贫困村全部通光纤,所有行政村实现4G网络全覆盖。建成5个乡镇农村电商示范服务站,贫困村都有了电商扶贫服务点,销售贫困户产品5万元以上的示范扶贫网店290个(其中贫困户示范网店49个),电商扶贫小店486个;文化方面,所有行政村和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部实现“七个一”达标;贫困村全部建成了综合公共服务平台。
造血为本,做实“两业两防”
坚持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衡南县注重培育“造血”功能,夯实“两防”机制,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边缘群众不致贫:
——做实产业扶贫。培育扶贫企业、合作社40家,围绕玫瑰香猪、茶山湘黄鸡、清泉农夫生态鱼、品质油茶四大产业,在270个贫困人口百人以上的村按“村社合一”产业模式发放玫瑰香猪种猪500余头,湘黄鸡10万余只,形成“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在33个贫困村建设34个油茶庄园,种植油茶6870亩,惠及3172户贫困家庭。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四个机制”,实行自主发展产业生产奖补,累计投放扶贫小额贷款6362笔23242.99万元。
——聚力消费扶贫。建立全省首家县级消费扶贫产品展销中心,动员57家机关单位、医院、学校、企业参与,签约金额495.9万元。建立县直后盾单位包销、驻村结对帮扶干部推销等制度,实现抗疫期间贫困群众“非标农产品”不滞销。举行消费扶贫月启动(衡南专场)暨衡南县消费扶贫公共服务中心揭牌活动,23个乡镇(街道)80家扶贫企业213种扶贫产品上线,8个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带货直播,两天时间就销售近400万元。
——规范光伏扶贫。强化贫困村光伏电站运维管理,率先成立管理中心,实现光伏电站“六员”分级运维管理,光伏电站运维管理经验被省扶贫办推介。截至目前,已累计生产电能805.3万度,获得收益684.5 万元(含中央补贴资金),平均每个贫困村增收10.53 万元。
——提质就业扶贫。历年累计帮助17588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创业,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17000余人次500余万元。今年面对疫情的不利影响,创建 “扶贫基地”28个,认定“扶贫车间”188家,调整、增设县直机关单位、乡镇(街道)公益性岗位1986个,设立光伏扶贫公益岗位320个,光伏电站收益的80%用于公益性岗位工资和村级公益事业劳务费支出。
——夯实“两防”机制。农村兜底保障一类标准提高到4200元/年/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5460元、8580元。出资104万元为已脱贫人口统一购买了“脱贫返贫责任保险”,筹集100万元慈善捐赠用于大病、重病患者的医疗救助。
突出主体,广泛扶贫扶志
率先在全省出台《贫困户“十要十不能”行为准则》,衡南县倡导心念党恩,凝聚贫困群众的干劲和决心。出台《关于严厉惩治阻碍脱贫攻坚工作行为的通告》,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增强了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的脱贫信心和决心。
同时,在364个村开展“我脱贫·我光荣”主题宣讲,在扶贫日表彰百名自主脱贫示范户,营造“脱贫光荣”的氛围:如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贫困户熊文初,靠“156步”养猪心法脱贫致富,被演绎成小品《脱贫心法156步》,荣获湖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文艺汇演特等奖。
夯实责任,强化问效于民
以脱贫攻坚“三查三看”上门入户大走访(查收入,看质量;查保障,看关怀;查“两业”,看风险)为抓手,抓好问题排查整改。建立8个常态化督导组,对“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等情况常督常查、常改常清,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召回调整、约谈问责。
去年,衡南县还出台了《中共衡南县委屋场恳谈会制度》,整县推进“屋场恳谈会+脱贫攻坚”,共召开恳谈会957场,原汁原味收集意见建议6869条,收集到的1764个问题,已解决1492个,实现了“党聚民心,民感党恩”,“屋场恳谈会”经验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点赞推介。
脱贫只是开始,小康才是目标。下一步,衡南县将以十大举措”为抓手,推进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清零,抓好基础薄弱的乡镇、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挂牌督战,坚守信访舆情、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监管等风险底线,以最高标准、最大决心、最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擦亮全面小康衡南的底色和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