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特供本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深圳正创造着这样的奇迹——
40年,深圳创造了1000多项“全国第一”;GDP从1979年的1.9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69万亿元,增长超过1.3万倍;1979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只有224家。2019年底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7000家,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目前深圳累计有商事主体340.6万户,商事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1980年,深圳只有两名技术员。如今科技大军人数超过200万人,全职院士46人;深圳建市之初,科技基础几乎为零,没有一家“大院大所”。目前创新载体数量达到2462家,有11个诺奖实验室;深圳PCT申请量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
成千上万倍增长的数字背后,是令世界惊叹的“深圳速度”。率先实现发展模式飞跃的深圳并不止于“速度”,以创新加速,促增长提质,“深圳速度”的内涵之变,汇聚起深圳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我们坚持创新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坚持打基础、谋长远,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从“敢闯”到“善创”,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深圳正争当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模式“从0到1”的第一人,努力打造全球创新版图的领先极。
创新,深圳发展的“核心密码”
深圳经济特区从建立那一天起,其使命就是先行先试,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深圳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系列“敢为天下先”的探索与创新层层铺开,为深圳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
创新,是深圳发展的“核心密码”,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基因。因为创新,深圳一次次突破“增长的极限”,一次次刷新发展的高度。早在上世纪80年代,深圳就敏锐感知到:世界科技革命风起云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增强创新优势的突破口。1985年,深圳创办科技工业园、科技商品交易所;1988年,《深圳经济特区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暂行规定》出台,在中国内地城市率先确定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本思路;1995年深圳开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1999年,深圳将传统的荔枝节改办为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打开了一扇窗;2000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2010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万亿元;201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6277.98亿元。
深圳通过立法为“创新”保驾护航。2006年,深圳出台国内首部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立法层面牢固确立下来;2014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深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很快就启动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2017年,深圳出台实施全国首部宏观质量地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质量条例》,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提供了制度保障;2019年,被称为“最严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的《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实施,是全国首部综合类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着力构建与深圳创新发展相匹配、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020年8月26日,深圳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是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
沃土之上花自开,越来越多科技企业在这里破土而出,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成为世界舞台上闪亮的“深圳名片”:华为,1987年诞生在深圳一栋居民楼里,今天已联接着全世界170多个国家的30亿人口。创新,让华为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成长为通信行业的标杆;1998年,“小企鹅”在深圳破壳而出。如今,腾讯已成为全球互联网巨头。目前,微信用户已经超过12亿,平均每天有10亿笔交易在微信中支付,抗疫健康码亮码超过130亿人次。2019年底,深圳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7000家,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已经成型,深圳的“创新型企业雁阵”已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先锋队。
创新,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在深圳西北部的绿水青山之间,早年曾是遍布农田和养殖场的光明农场,如今,一座集聚大科学装置、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及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光明科学城正在拔地而起。距离光明科学城30公里外,位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的鹏城实验室里,鹏城云脑Ⅱ每秒完成百亿亿次计算……
深圳是中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紧紧牵住创新“牛鼻子”,率先实施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
2020年开年首会——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用一个比喻谈及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人人都想吃“爆米花”,如果没有人种玉米,哪里来的爆米花?
围绕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在“种玉米”上全面发力:以“两城一区”三大战略平台为载体,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引领,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研究,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深圳30%的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向基础性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致力于解决制约发展的“卡脖子”技术,打造全球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的引领区和创新策源地,同时更加聚焦创新成果产业转化,打造城市高质量发展引擎。
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版图日渐清晰:以深港河套地区为核心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启动建设,这里是科学中心的门户区;光明科学城是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重点布局科学设施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三大集群”;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汇聚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聚焦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是科学中心的突破区。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率先实施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标国际一流,深圳实行项目推荐“悬赏制”、评审专家“邀请制”、项目评审“主审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更加完善。
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2020年8月18日,深圳宣布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率先进入5G时代;7月9日晚,亚太6D卫星成功发射,被命名为“深圳星”,标志着深圳布局卫星互联网结出丰硕成果……
深圳“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高起点、前瞻性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加快构建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深圳已构建起“四个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即全市产业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三产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之一。深圳前瞻布局5G、人工智能、4K/8K超高清视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5G+8K+AI+云”新引擎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深圳正面临新一轮重大发展机遇,“新基建”是这一机遇的核心。深圳发力新基建,培育新动能,5G成为“领头羊”。无论是在5G技术,还是5G网络建设,深圳均已走在全国乃至世界前列;AI成为“生力军”。深圳已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个环节,构成梯次接续的企业生态体系。深圳将在2023年培育20家以上龙头企业,打造10个重点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6000亿元;8K成为“新蓝海”。随着5G的加快商用,8K超高清视频有望成为5G时代第一个实现万亿元规模的领域。深圳率先瞄准这一领域发力,2019年制定出台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8K产业专项规划政策,提出实施20个8K超高清视频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建成8K产业发展高地。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深圳先行示范区将加快重大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