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解读
2020年07月29日 星期三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衡阳打造成为“一带一部”重要增长极
——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解读
  ■本报记者   邹雪峰

  昨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衡阳市委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打造具有衡阳特色和品牌的现代产业高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市产业基础能力明显提升,价值链增值、企业链协同、供需链安全、空间链协调取得长足进步,成为“一带一部”重要增长极。

  建设现代产业强市明确“四大目标”

  《意见》明确了到2025年我市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四大目标”:

  目标一:产业实力显著增强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6.5:38.5:55;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升到55%左右。

  目标二:产业主体跨越增长

  全市市场主体增加到50万户。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纳税过1亿元的企业达30家,力争产值过500亿的企业实现“破零”。

  目标三:产业园区加速提质

  衡阳国家高新区率先建成千亿级园区,全市所有省级以上园区产值均过百亿元。2个以上省级高新区、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3个以上省级经开区成功创建为省级高新区。

  目标四:产业创新全面进步

  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提升至3%左右,建成一批国家、省级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数稳居全省前列。

  五大发展布局夯实产业基础

  如何为建设名副其实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我市绘出一幅产业发展布局图:

  布局一:以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牵引

  树牢开放理念,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布局,当好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领头雁”。以此为牵引,加快“西南云大”城镇群一体化发展,打造“半小时都市经济圈”,全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布局二:以“一轴三廊”产业集聚区为先导

  “一轴”即以湘江为轴,支持湘江干支流沿线重点发展绿色新兴产业、循环经济产业和文旅康养产业,打造湘江绿色经济产业轴。“三廊”即以衡州大道为主线,整合沿线产业平台优势和高校科创资源,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打造“科创走廊”;以蒸湘南路为主线,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集聚,打造“先进制造业走廊”;以船山西路为主线,推动轻工消费品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打造“消费品工业走廊”。突出“一轴三廊”的产业集聚效应,延伸辐射周边县(市)区。

  布局三:以园区创新发展为载体

  强化园区经济功能,坚持县(市)区和国家级园区“两主一特”、省级园区“一主一特”产业定位,加强规划引领、生态把关、差异化支持,引导园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打造开放创新共融、高端产业集聚、宜创宜业宜居的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布局四:以产业链建设为突破

  加快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建设,编制产业现状图和产业全景图,制定产业链招商库和在建新建项目库,打造产业链人才池、资金池,做好发展报告和招商报告,全面提升有色金属及合金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汽车及轨道交通、新型能源及电力装备、钢管及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生态绿色食品等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布局五:以特色产业小镇建设为补充

  精心打造油茶、黄花、汽车、泵业、纺织、陶瓷、纸品、眼镜、珠宝、钟表、通用航空、文旅康养等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镇。力争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小镇。

  重点打造“八大产业基地”

  我市明确了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重点方向:通过打造“八大产业基地”,建设具有衡阳特色和品牌的现代产业高地。

  ——打造国家级有色金属与合金新材料产业基地。以有色金属冶炼规模化、循环利用和产业链延伸为方向,以精深加工、合金新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为重点,加快提升产业层次、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全力推动中国五矿有色金属基地尽快达产满产。支持中国五矿及其下属企业、湖南稀土铝合金等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促进资源就地转化和高效利用。支持衡东经开区打造钨材深加工产业基地,松木经开区、耒阳大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回收与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力争2025年有色金属与合金新材料行业产值达800亿元。

  ——建成全国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建成华中地区最大的盐卤化工基地、亚洲最大的小苏打生产基地。稳步推进化工企业“退城入园”和“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行动,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技改。加快建滔化工、裕华化工、金裕化工、雁翔湘玻璃等项目建设,支持瑞达电源、建衡实业、湘衡盐化、金化科技、衡缘新材、富邦新材等重点企业发展。力争2025年化工新材料行业产值达500亿元。

  ——建设区域性先进制造基地。用足用活先进制造试点示范城市政策,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依托国家输变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支持特变电工、恒飞电缆、金杯电工等重点企业打造输变电装备标志性产业集群,力争2025年产值达300亿元。立足无缝钢管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延伸钢管精深加工,探索建设钢管交易平台,建成南方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无缝钢管制造及深加工产业基地,力争2025年产值达200亿元。深化同中核集团的战略合作,强力推动白沙绿岛区域开发建设,打造央地深度合作产业示范园。加快比亚迪新型轨道交通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力争2025年产值达200亿元。依托富士康鸿富锦精密模具生产基地,打造南方最大的模具生产基地。依托中钢衡重、衡阳运机、湖南精工等企业,构建矿山工程机械产业链。推动数控机床、食品加工等行业加速集聚、优化升级。

  ——打造以新能源汽车为引领的区域性汽车产业基地。推动威马汽车年产30万台新能源汽车整车、恒天智电年产3000辆新能源客车、华菱星马年产2万辆商用车和1000辆新能源整车、新敏雅150亿瓦时高能比电池等项目投产达产。大力引入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支持天雁机械、衡东机油泵、南岳电控、泰豪通信、风顺车桥等传统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建设新能源汽车小镇和汽车产业新城。推进氢燃料电池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支持国家电网、特变电工进行充电桩建设。着力培育本地消费市场,支持整车企业拓展“后市场”服务,鼓励发展汽车金融。力争2025年全市汽车产业产值达1000亿元。

  ——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发挥信息高速公路一级节点城市优势,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科技产业,支持新融创、中科光电、镭目科技等企业发展,加快高新区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5G半导体终端制造产业园及衡山科学城5G智能生态园、万魔声学智造群等重点项目建设。依托富士康工业互联网“智造谷”项目打造全国“灯塔工厂”应用示范基地,探索“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赋能衡阳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城管、智慧旅游、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数字乡村等领域全方位开放应用场景,深化与腾讯、阿里、京东华为以及深兰科技、依图科技、云天励飞、蘑菇智行、酷哇机器人等企业合作,促进数字产业应用创新融合发展,建设场景应用强市。做大做强以祝融学院为依托的直播经济、数字创意产业,加快高新区丰家洲文创园及电商、电竞、文创等系列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会展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及新个体经济,吸引、培育、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力争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产值达600亿元。

  ——建设以南岳为龙头的国际文旅康养基地。充分挖掘独特文化资源,提质“心愿之旅”,突出“寿岳”品牌,高标准建设南岳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推进“两心、两圈、三带、五区”建设,支持华侨城、梦东方等建成文旅示范标杆项目,力争2025年每个县市区创建1个4A级以上景区。加大“引客入衡”力度,建立产品推广代理体系,力争2025年全市年接待游客、旅游综合收入分别突破1亿人次、1200亿元。以中核健康为依托,完善以质子治疗为特色的核技术医学应用全产业链,推进南岳衡山康养示范项目建设,支持启迪古汉、南岳生物、恒生制药、同祺生物、香雪制药等医药企业发展,建设中南地区区域医疗中心、国际知名康养胜地。

  ——建设中南地区现代物流集散基地。发挥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建设枢纽经济强市。突出现代制造业物流特色,推动“生产基地物流+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大知名物流企业引进和物流平台项目建设力度,加强与湖南高速公路集团等合作,加快大湘南铁路口岸综合物流园、衡缘物流园建设与运营,推进白沙洲物流园、综保区物流中心、杉杉智慧物流、雁城物流园、京东“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中心、华耀城物流园等专业物流园区建设,支持衡钢鸿华、特变电工物流等智能化转型。大力推进县域物流园区建设,推动实现乡镇物流网络全覆盖。推进衡阳临空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发展临空经济。建成祁东归阳、衡东大浦千吨级码头。支持申报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力争2025年A级物流企业突破30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3家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5%以下。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精细农副产品主供基地。强化以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深入实施“8135”战略,扎实开展“黄绿红蓝”彩色农产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发展生猪、油料、粮食、蔬菜等产业,打造全国油茶第一强市和区域性商品粮收储、加工和集散中心,力争2025年全市农产品产值达1000亿元。大力支持生猪、湘黄鸡、生态鱼养殖,加快推进西班牙和常宁天农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建设。重点支持种植“两茶一果一花”,发挥大三湘、神农国油、角山米业、金雁粮食、南岳云雾、辉广皇茶、鑫粤蔬菜等企业龙头引领作用,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坚持“一镇一品、一村一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会展经济和网络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模式。筹建“中国农产品智慧产销中心”,建好全国油茶交易中心和国家油茶产品监督检验中心。加大农产品品牌整合和地方特色品种保护力度,加强区域性公共品牌创建,建成特色优势农产品供给地。

  实施“八大工程”

  我市明确了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主要任务:实施“八大工程”。

  工程一: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

  大力创新招商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招商信息共享平台,每年聚焦1000家招商引资企业(项目),加大“三类500强”企业、央企、省企的引进力度。扎实推进工业企业“原地倍增”计划,支持龙头行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力争每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0家以上。

  工程二:实施领军企业“上市工程”

  建立健全“五个一”机制,全力推动企业上市,确保暂无上市公司的县(市)区、园区实现“零”的突破。力争2025年上市企业增加到30家以上。

  工程三:实施科创动能“蓄积工程”

  强化衡山科学城科技创新平台功能,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作用,大力发展孵化基地、创新工场、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实施衡阳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鼓励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现代产业学院。力争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到800家。

  工程四:实施开放高地“崛起工程”

  主动对接湖南自贸区,全面提升综保区、现有口岸、产业园区等平台开放功能,整合“无水港”、公路和铁路监管作业场所、中欧(中亚)班列开放平台,推进共建共享、联动发展。加快航空口岸申报和国际航线开通,支持“雁字号”品牌拓展海外市场,力争202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稳居全省前列。

  工程五:实施人才引进“雁阵工程”

  综合运用“UP模式”、柔性引才等招才引智模式和人才新政,支持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来衡创新创业,大力引进高层次科创团队、高端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加快湘南人力资源产业园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开展“万雁入衡”行动,大力为企业输送对口技能人才。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推动政校企联合开展工学交替、订单培养。

  工程六:实施数据支持“两网工程”

  成立衡阳市大数据运管中心,推动各地区各部门间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交换。加强与集商网等产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合作,为园区、产业链、供应链等提供大数据服务,一站式对接企业需求。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大数据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到2025年,基本实现园区互联、产业互联、企业互联。

  工程七:实施资金保障“金穗工程”

  加强惠企政策归集整理和网上申报平台建设,实现惠企政策“一站式、无障碍”直通企业。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实现一份文件全域集成。加强产融对接,推行奖贷联动,推广 REITs基金,推进供应链金融。探索设立场景应用基金,完善产业引导基金、企业并购基金和创业天使基金体系。构建完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强化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到2025年,金融机构存贷比接近长沙水平,直接融资总额增长50%以上,建成区域现代金融中心。

  工程八:实施质量品牌“提质工程”

  引导重点产业企业逐步建立完善标准体系,参与行业标准制订,提升衡阳制造话语权。支持鼓励企业开展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申请认证。到2025年,实现“中国质量奖”零的突破,“省长质量奖”增加到3个以上。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把衡阳打造成为“一带一部”重要增长极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把衡阳打造成为“一带一部”重要增长极 2020-07-29 2 2020年07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