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初夏暖阳走进衡山县开云镇桂花村,宽阔的村道如“白玉带”一般串起屋场和田野,行至一方水库,层层“绿带”和一群火热繁忙的身影倒映在山水间。衡山县开云新区管委会派驻开云镇桂花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赵富文介绍,这是村支两委、扶贫工作队员与贫困户一起,在桂花村的油茶基地给油茶树除草、追肥、浇水……
阳光村务育党建“沃土”
桂花村是位于衡山县开云镇的省定贫困村,全村总人口2480人,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耕种、养殖和外出务工。截至目前,桂花村有贫困户43户、贫困人口147人。几年前,桂花村因村支“两委”班子动员能力弱、带领致富能力不强,一度戴上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帽子”。
为了让桂花村尽快摘掉软弱涣散的“帽子”,保证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量推进,2019年3月开始,衡山县委书记尹培国联点指导、开云镇党委书记带队整顿,严格落实“3+1”党建工作责任包村联点指导机制,指导健全落实议事规则和运行机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督促落实信息公开等制度,凝心聚力、动真碰硬整改各方面问题。驻村帮扶工作队带领村支两委积极谋划、争资跑项、持续发力,桂花村的各项工作步入正轨。
如何赢得村民信任?桂花村村支两委针对以前村务财务公开不规范、不及时等问题,严格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实行集体决策、民主决策,对于村级重大事项的每一笔资金明细都向党员群众公开。
该村村务监督委会成员陈助平介绍,如今村里的票据和合同等资料均保存了纸质档和电子档,方便随时调取查阅。
便民服务做到家
桂花村以前的村主干道因过窄,经常发生拥堵,村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条宽阔的大路通到家门口。
为拓宽道路,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多方筹资,发动群众积极性,村党支部书记戴南民带头把自家的围墙推倒。
戴南民带领村干部奋战几个月,完成了3.6公里的村主干道拓宽工程。“村路宽、财路宽,现在进村的村路有6米宽,再不用担心出行安全和拥堵了!”村民宾麦香喜笑颜开。
这条“富民路”联通了村内外,还连着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村级综合服务平台。2019年,村里建设了便民服务中心,拥有会议室、卫生室、老年活动室、乡村舞台、食堂等功能场所,村民还可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五保等业务。
桂花村有一位独居老人王辉碧,与家人关系比较僵,村民认为他难打交道,如今年迈多病、行动不便。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每月多次上门走访慰问,反复耐心劝说其与子女缓和关系,为他争取到赡养费。
油茶、白茶富乡亲
发展产业“断穷根”,增强贫困村内生发展动力,是脱贫攻坚工作的“牛鼻子”,也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根据桂花村地势、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赵富文带领工作队和村干部邀请专家经过多次调研、论证,确定了发展茶叶和油茶产业的思路,并成立了由村党支部书记为法定代表人的桂花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贫困户利益链接机制,大力发展茶叶和油茶种植产业。
流转荒山、开挖整地、培训技术、打通销路、组织贫困户栽种、除草、培育……70余亩白茶基地、60余亩油茶基地相继成型,绿油油的树苗植株健壮,长势喜人。如今,油茶基地5000余株油茶树成为异地搬迁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的后扶产业,以产业链形式参与分红。在产业脱贫大好政策和氛围的影响下,其他村民也纷纷响应,通过自主栽种油茶、生态养鱼、种植苗木、外出务工等方式实现致富增收。
14组的村民戴冬财患有肺疾,妻子体弱多病,儿子因意外去世,孙子孙女尚在上学,生活压力大。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帮扶责任人唐伏贵不仅帮他申请享受到教育补助、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还鼓励他自力更生,将家中的3亩多地种上油茶。
记者了解到,在县、乡、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桂花村已脱贫41户145人,仅剩2户2人未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