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是第25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携手抗疫防痨,守护健康呼吸。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菌可以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只要呼吸,人们就面临着被传染结核病的风险。因此,提起结核病,人们往往感到恐慌和不安,觉得是不治之症,但其实结核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市第三人民医院十一病区(结核病科)主任邹俊义副主任医师指出,结核病如果早期发现,并且全程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且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第一步:早期发现、早治疗
与其他疾病一样,肺结核病的早期,由于病变小而没有明显症状。此外,即使有了症状,由于肺结核病的症状没有很明显的特点,患者和医生容易误认为得了别的病而忽略了肺结核病。
邹俊义指出,通过很多调查分析看,肺结核病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咳痰超过2周;咯血;发热或胸痛超过2周。
有了上述症状后,就是一位“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就应当想到自己是否患了肺结核病,最好先到结核病防治所或结核病专科医院检查。
除了做胸部X线检查外,一定要作痰结核菌检查。因为检出结核菌就说明找到了病原体,就可以确诊。早期、正确的诊断是治愈肺结核病的首要条件。
第二步:规范用药很重要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袭人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袭部位在肺部为肺结核,在骨骼为骨结核,在皮肤则为皮肤结核。结核病只要坚持积极配合医生的正规治疗6—8个月,一般都能痊愈。
但是,由于缺乏对肺结核病的认识,不少病人认为“是药三分毒”,在病情好转后自行停药或者不规范服药。再次发病就需要更长的治疗时间和更高的医疗费用,而且治疗效果更差。这样很容易导致耐药,从而加大发展为耐药肺结核的几率。
他表示,近来受疫情影响,不少患者出现了由于用药不规范导致病情加重的情况。祁东60岁患者陈某便是其中一位。本该于过年后就来院开药的他,却因疫情外出不便,拖到了3月10日才来到门诊开药。据患者自诉,停药期间,陈某明显感觉呼吸不畅、咳嗽加重。CT检查也显示病灶出现加大的趋势。
对此,邹俊义指出,除了不可抗力因素,患者必须坚持规律用药。抗结核药物的合理运用对结核病的控制起决定性的作用,必须遵医嘱服药,坚持完成整个疗程,切不可随意增减药物与提早停药。除此以外,鉴于抗结核药物的各种不良反应,服药期间要定期进行肝、肾功能等一系列检查,如出现功能异常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和关节疼痛、视力障碍等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第三步:提高自身抵抗力
结核病的易感人群主要是免疫力低下者,如老年人、有基础病人群、肿瘤患者等。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由于学业压力大,缺乏体育运动等,青少年、青壮年患结核病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次,糖尿病患者与艾滋病患者都是结核病重点易感人群,要加以重视。
邹俊义指出,一方面要控制现有的肺结核患者数量;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体育锻炼、合理作息、加强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除此以外,预防性服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种预防方式。我国《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中,提到要对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必要时经本人同意后对其实施预防性治疗。《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中也提到,对筛查发现单纯PPD强阳性、胸部X光正常的密切接触者,在知情、自愿的基础上可进行预防性治疗。
>>相关链接
患上结核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哪些事项?
邹俊义指出,肺结核患者最好独居一个房间,保证充足的阳光,室内保持良好的通风。有条件者可每日进行紫外线循环风空气消毒2次,每次30分钟。患者喷嚏、咳嗽、咳痰时应用双层纸巾捂住口鼻,用后将纸直接焚烧。餐具要定期消毒,寝具要经常放在太阳下暴晒。
发热、盗汗患者,要注意及时更换衣物和寝具,避免着凉,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小剂量镇静药。咳血患者要及时吐出口腔内的血块,采取头低脚高位或俯卧位,拍背并及时清理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大量咳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活动。
咳痰患者一定注意尽量避免咽痰,以免引发消化道结核。有肺结核病史患者要注意日后是否有淋巴、肠道、骨关节、肾脏及生殖系统等多部位结核感染可能。就诊时要第一时间告知医生自身的结核病史。
加强心理干预。结核病临床治疗的困难常给患者带来沉重的打击,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患者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下会导致胸闷、气短等症状的发生,还不利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稳定。因此,邹俊义指出,家属及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沟通安慰,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