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市工信局组织投资规划科、园区工业科、装备工业科等科室集中调研了部分重点工业园区、工业重点企业、工业重点产业,对如何推进智能制造、促进工业高质量增长的问题进行了重点调研,盘清了“家底”、理清了思路。
截至目前,全市现有湖南机油泵、华菱衡钢2家企业获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9家企业被评定为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示范车间),即:湖南机油泵、南岳电控、特变衡变、华菱衡钢、天锦纺织、启迪古汉等;2家省级示范车间,即市金雁粮食精米生产线、南岳生物制药血液制品车间;市本级智能车间100家,比较成熟的60余家,正创建30个市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企业发展差异化,推进目标多元化。大型企业智能制造推进强烈,在资金、产品、技术及资源方面有较大投入,大都处在数字化、网络化阶段,部分企业如特变电工、湖南机油泵等,开始在大数据分析应用、远程运维及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新模式方面进行探索,并关注产品产能扩张与良品率提升,因而在产线改造等硬件投入上更为积极。但在涉及到仓储管理、内部运营等软性能力上考虑较少。小型企业则因自身经济实力较弱,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更多处于摸索状态,多考虑在单工位自动化升级或新购自动化设备的自动化补课和提升。
信息化建设投入不平衡,整体处于初级推广阶段。大型企业已初步完成产线数字化普及应用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少数龙头企业已开始推进PDM/PLM等研发软件,中小型企业ERP系统正逐步开展,但DCS/DNC、MES应用较少,系统集成方面,大部分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各信息系统未实现互联互通,整体还处于初始起步阶段。
设备网络化初步开展,工业互联程度弱。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在线分析检测设备、智能物流输送设备、智能分选包装装备等装备的普及率很低。大部分中小企业智能装备普及率较低、信息化建设偏弱,导致在推进设备网络化方面存在缺失。部分智能装备普及率较高、信息化建设较好的龙头示范企业,其设备联网率也较低,关键重点设备的运行情况未能实时采集监控,各关键工序之间的信息交互仍旧通过人工传递,设备运行信息与各信息系统未形成互联共享,各关键工序与业务之间的网络化应用并未形成有效集成,未形成整体的网络化、精益化制造体系。
因此,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梳理问题,研究对策,力求在短期内实现“衡阳制造”向“衡阳智造”提质升级。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发力:
“创示范”,以点带面。近年来,衡阳已成功获批纳入“中国制造2025”长株潭衡试点示范城市群,再次赢得衡阳工业“二次崛起”的国家级“金字招牌”,要通过组织引导企业开展信息化项目改造,引进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全市企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今年要着重打造30个市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出台《衡阳市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培育与认定工作方案》,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衡阳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市工信局已组织各县市区、工业园区筛选了200余家条件较好的企业,重点引导培育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建设,也收到了40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的申报资料。将评选示范企业,树立一批榜样,并组织采访报道,营造推进智能制造的浓厚氛围。
“建平台”,保障服务。已成立全省首个金融信用信息服务中心,设立了总规模60亿元的产业基金,为推进智能制造和重点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重点打造衡山科学城创新引领高地,依托其引进科技创新型企业,与北大、清华、国防科大、南华大学等建立技术平台,及院士工作站,聘请科学家、建立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与北京中创经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衡阳协同创新经济研究院,推动衡阳产业升级和人才引进工作。成立智能制造研究分院,同时与广州、长沙智能研究机构合作。各县(市)区全部建成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大力推进企业上云上平台工作,在去年1.2万余家企业成功上云列全国第二基础上,今年再推进1万家,为推动智能制造提供保障。
“抓项目”,夯实根基。加强对全市第二批144个重点项目的调度,开展亿元项目落地行动,全年抓100个单位投资1亿元项目落地,各县市区、园区已储备准备开工项目超过100个,支持威马汽车开工建设智能制造工厂,加快特变电工在云集工业园建设南方智能电网产业园,力争明年上半年投产。
“促创新”,转换动能。一方面,持续开展技术中心扩面。进一步壮大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及国家级、省、市级技术中心,增强创新能力;另一方面,精准支持企业基于“两化融合”开展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