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产能大幅提高,供给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79.14亿元,是1949年(738.45万元)的1071.7倍;全市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8.38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48.13万吨,实现了粮食面积、产量的十六连丰,高档优质稻面积突破32.6万亩;生猪出栏由3.93万头增加到82.49万头,油料、蔬菜、茶叶、水果、水产品等增长幅度均在20倍以上,产业结构由“粮猪独大”逐步向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转变。该市先后荣获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油茶生物产业基地、中国有机茶之乡、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等荣誉称号。
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常宁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产业新融合,做响农业新品牌,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201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突破36.3亿元,共有3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被评定为衡阳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福塔农业、康佳利食品、中联天地等5家企业获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常宁成功申报为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县市。2017年,常宁市在全国率先通过森林经营认证(CFCC),“常宁茶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农村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政策保障逐步健全。2017年常宁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严格按上级要求和时间节点,系统谋划、协同推进。目前,全市有改革任务的408个村(社区)全部完成了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等工作,成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399个,其中股份经济合作社131个,实现年分红591万元。
乡村振兴步伐加快,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按照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三清一改、拆危拆旧等工作强力推进,农村实现旧貌换新颜。截止到今年9月中旬,全市已完成农村改厕9300余户。2006年以来,全市先后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68个、示范片2个和美丽乡村示范村82个、示范片6个、整域推进试点乡镇3个。其中,庙前镇金龙村、西岭镇平安村获评“国家级生态文化村”,宜潭片区塘湾村获评“全国文明村”。2014年—2018年,常宁市实现贫困人口脱贫37747人、46个贫困村全面退出,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等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