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衡阳的社会状况
抗战胜利后,遭受过日本侵略浩劫的衡阳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迫切渴望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休养生息,重建家园。但是,衡阳处在国民党统治区,地方国民党当局积极奉行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倒行逆施,强化反动统治,使得衡阳人民重新陷于黑暗社会的苦难深渊之中。
1946年6月,各县、市政府积极奉行蒋介石和湖南省政府恢复征兵的指令,大肆征兵,强抓滥捕。同时,大肆扩充地方反动武装和强化特务活动。在衡阳县48个乡中,其乡长均由军统、中统特务担任,以军统特务的势力为强。衡阳市八个乡,有五个乡的乡长由军统特务担任。
国民党为阻止衡阳人民的反蒋爱国斗争,派出反动党团骨干、特务,镇压革命力量。各市、县国民党军、警、特反动势力,动辄宣布戒严,清查户口,清乡剿共,捕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不断制造恐怖和流血事件。一时间,反共反人民的气焰甚嚣尘上,整个衡阳城乡,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抗战胜利后,美国还乘机向衡阳城镇、农村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境内的煤、铁、铅锌、铜等矿产品和农副产品,境内民族工业又一次遭到严重摧残。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为筹集军饷、军粮,还滥发纸币,加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同时,当局还实行田赋征实、征购、征借。加上田租,农民种一亩田,收入所剩无几。
抗战胜利后的衡阳,由于日军入侵的空前洗劫、国民党的横征暴敛、地主资产阶级的超经济剥,加上连年水、旱、虫灾,城乡经济处于大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陷于极度悲惨的境地。1945年衡山因旱灾颗粒无收,衡阳全县收成不及上年的十分之一。1946年境内饥民人数达138.2万人以上。不仅如此,为了供给军粮,据不完全统计,从1946年1月至4月,衡阳被搜刮去粮食6.3万担。
旱灾刚过,满目疮痍的衡阳又遭到200年不遇的洪灾。1949年从春天开始便连月阴雨不断,湘(江)、耒(水)、蒸(水)三水同时暴涨,沿岸房屋几乎全被冲毁,衡阳市江东的街道,舟行无阻,西岸的中山路、沿江路自铁炉门以下至北门草后街,水深丈余;洪罗庙、渣江、台源三镇全为波涛席卷。仅衡阳城区和衡阳县被淹死的有20016人,衡阳市合江套一地就捞获死尸2000多具。至1949年境内总人口为311.8542万人,比民国元年减少44.7025万人。侥幸没被洪水淹死的灾民也只能吞稻糠、吃野草、啃树皮、食观音土。
更为严重的是,特大洪灾后,随即疫病流行。但反动政府对此漠不关心,仍旧以各种名目对乡民进行敲骨吸髓。通货膨胀恶性循环、官僚资本垄断、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使战后衡阳一度复苏的工商业和农业受到毁灭性冲击,城市工商业濒于倒闭,农业经济严重萎缩。国民党反动统治是造成政治腐败、经济崩溃、社会黑暗、人民受苦受难的根本原因,必然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反抗。领导人民奋起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实现人民的彻底解放,这一历史重任必然落在中国共产党身上。
■三条战线在衡阳恢复并建立党组织
在衡阳,主要有三条战线在从事地下活动。这三条战线长期隐蔽,以待时机,建立据点,逐渐恢复了党的活动。当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决战阶段以后,中共衡阳地方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各级党组织在各地的组织发展工作是严格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国统区党组织“要严守精干隐蔽,平行组织,单线领导,不转关系,城乡分开,上下分开,公开与秘密分开”等原则开展的。
继1947年7月组建了中共湘南工委后,1948年2月,由中共武汉市工委派遣来衡的周济等人组建了中共华中区直属衡阳支部,8月由中共湖南省工委派遣来衡的黄道奇、刘国安、刘东安组建中共湖南衡阳工委(1949年5月至8月曾一度改为两衡工委)。1949年三四月间,由谭绍善(谭新东)、汤建辰、瞿端安(女),后增加蒋埙、张铭三,组建了中共湘南衡阳工委。
①省工委派党员来衡恢复党的活动
解放战争初期,处于国民党统治区的衡阳,除了衡阳县西乡牌楼、清潭和鸡窝山、三塘一带有部分中共党员一直在坚持活动外,衡阳市城区、衡山、耒阳一开始只有少量中共党员从事地下活动,国内形势迫切需要重新恢复党在衡阳市的工作。
1945年10月,中共湖南省工委负责人周礼在长沙秘密召开省工委会议,指示衡阳党组织,“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建立群众组织,但要隐蔽,不要暴露,要讲究队伍质量”。从1946年春开始,省工委又先后派遣何大群、刘善述、陈静山、刘秀颀等一批中共党员来到衡阳,与基层组织恢复了联系,并新发展了一些中共党员。
与此同时,新闻界也开展了建立组织的工作。1947年12月省工委派中共党员李楚凡到衡阳。先在《精诚报》任采访主任,《精诚报》系四开小报,发行量较少,影响不大,后转入衡阳《力报》任副刊编辑主任。在新闻界亦建立了党的据点。
1948年10月,经省工委正式批准成立衡阳工委,由黄道奇、刘国安、刘东安组成。
②中共湘南工委在衡阳建立
中共湘南工委在衡阳建立缘由,必须从中共牌楼支部说起。
中共牌楼支部是1938年初,由中央军委特科“驻湘工作组”(情报组)迁来衡阳西乡牌楼冲以后建立的,经受了八年抗日战争的严峻考验。1942年,牌楼冲支部与清潭党小组一道,其组织关系先交衡阳中心县委,后统一转交中共湖南省工委。1946年8月,支部派李灿英、刘莘田在鸡窝山开设一家缝纫店,作为党的地下联络点,随后,又派周炳杰潜回市区,在江东区开展城市工作,先后发展了20多名中共党员,组建了路警、车站、苗圃三个支部。
1946年11月和1947年3月,中共中央先后发出关于开展国民党统治区农村游击战争的指示,湖南省工委决定在党和群众基础较好的湘潭县和湘南地区首先开展武装斗争。为此,1947年7月,省工委在衡阳建立了中共湘南工作委员会(简称“湘南工委”),谷子元、何大群任正、副书记,统一领导湘南地区党的工作。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开展统战工作、武装斗争等。1948年夏,湘南工委由衡阳迁到耒阳。
从1947年7月到1949年夏,湘南工委先后在湘南14个县市恢复建立了党组织。为便于在湘南开展武装斗争,湘南工委1948年10月由省工委领导改属广东五岭地委和湖南省工委双重领导,1949年8月复归湖南省工委领导。
1949年4月,何大群代表中共湘南工委,宣布成立衡阳工委。至解放前夕,中共湘南衡阳工委共有中共党员180余人。
③中共华中区直属衡阳支部的建立和发展
1948年2月,中共武汉地下市工委书记指示周济、丁亚辛、王仲虎到衡阳建立直属支部,任务是建立据点、联系群众、发展组织。并确定以衡阳为中心,沿粤汉铁路线,北到株洲以南,南到广东边界,包括衡阳附近的县份作为活动范围。三人于2月中、下旬先后秘密来到衡阳,利用同学、好友的关系在衡阳《大华晚报》找到工作。
3月初,中共武汉地下市委直属衡阳支部在衡阳建立,当时称为华中区直属衡阳支部(通常简称“华中支部”)。4月,中共武汉地下市委又派中共地下党员查微(唐复)、应山红(应崇文)和发展对象肖扬,来衡加强工作,他们利用《儿童导报》阵地把党的主张和进步思想的宣传教育向中、小学校延伸。1948年春节,支部在衡阳县北乡樟木寺西林冲召开会议,决定在电信局、邮电局、铁路、电厂等要害部门及克强学院等单位开辟新据点,同时推动党的外围组织的建立。
1949年5月14日王仲虎被捕后,支部一些中共党员相继转移到衡阳附近各地,因而支部的工作也就向附近各县延伸和展开。至解放前夕,华中区直属衡阳支部共有中共党员45人。
除了恢复、建立上述党组织外,其他各县的党组织也逐渐形成势力。在衡阳境内,各个组织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为迎接衡阳解放作出了共同的贡献。中共衡阳地方组织不仅成为领导衡阳人民争取和平与民主的中流砥柱,而且成为衡阳人民推翻国民党在衡阳的反动统治而斗争的坚强领导核心。
抗日战争时期,耒阳党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但是革命的火种并没有被扑灭。耒阳的毛栗冲、白沙、板桥等地的党支部和分散隐蔽在耒阳、永兴、安仁三县各地的共产党员还在坚持斗争。雷天一、伍鸿基、曾熙、王来苏、周达组建了中共耒阳县工委,后扩展为中共耒永安衡中心县委。
在衡山,刘东安、谭安猷受中共湖南省工委派遣,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先后开辟工作,组建了中共衡山县工委。建立初期,隶属于中共两衡工委。后因白崇禧部队重兵据守衡阳,县工委与两衡工委联系困难,省工委指示衡山县工委由省工委直接领导。
醴陵北乡工委、赣西特别支部、醴陵湘东中学支部分别派中共党员在境内建立了岳北总支、贯塘总支、白莲小组,岳北总支辖17个支部,有中共党员210人,贯塘总支辖17个支部,有中共党员207人。
祁阳建立了祁阳区工委、归阳地下支部、湘游一纵支部、湘游二支队二团队五大队支部和中共祁阳临时党组织等六个中共地下组织。常宁建立了烟洲、北乡两个支部。湖南衡阳工委组建了鉚南区工委……至解放前夕,衡阳境内共有142个支部,共有中共党员1708人,其中衡阳县中共地下党员发展到293人,衡山有509人,祁阳有70人,常宁56人,耒阳780人。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党的外围组织及进步团体的建立
中共衡阳地方组织在大力加强自身组织建设的同时,还在一些地方领导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一些党的外围组织及进步团体,把进步青年、进步知识分子和群众斗争中的积极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
中共湖南衡阳工委及其所属各支部,在衡阳各个学校,以开展学术研究为名,组织各种学社进行活动,其中具有一定影响的有民主社、巨轮社、长风社、源泉社、群力社、霁光社、野火社、蓓蕾社、译文社以及真理学术研究会等。
在公开的社团之外,中共湖南衡阳工委在粤汉铁路局和邮局还建立了党领导的地下职工会和互助会,路局发展会员100多名,邮局发展会员30多名。在扶轮、道南等校学生中组织了“新民社”作为党的外围组织,凝聚进步力量。此外,还发展了部分团员,粤汉铁路成立了团支部。
粤汉铁路局地下职工会是粤汉铁路总支领导下的秘密群众组织,主要任务是反迁移,反破坏,护路护厂。党组织把发展地下职工会的重点放在现场单位的工人身上,因此发展人数最多的是铁路机厂、机务段、列检所等单位,路局机关职员中也发展了一些。自1949年4月到解放前夕,整个地下职工会的会员已发展到100多人。
中国新民社(以下简称新民社)是中共湖南衡阳工委(两衡工委)领导下的秘密外围组织。主要活动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当年新民社成立的衡山河东地区,即今衡东鉚河岸边青石峰一带乡、镇;另一处是新民社分社的所在地,即衡阳火车站附近的原国民党政府交通部粤汉铁路局办的子弟学校——扶轮中学。到解放前夕,“新民社”成员发展到120多人,从中吸收1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此外,还有新民主主义青年联盟、新民主主义人士联合会、新民主主义革命青年先锋队、新工社、人民翻身会、衡阳市新闻记者互助会、衡阳市小学教师互助会、大众社、南岳青年学生联合会、春潮社、新民主主义建设协会等党所领导的社团组织和外围组织,在衡阳解放前夕的对敌斗争中,都在各自的范围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把各方面的群众紧密团结在共产党周围,为衡阳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报记者雷昕根据中共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的资料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