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由握枪习武到握笔办报,实现转身转型的距离有多远?
我会回答:用心、用情、用劲,就能到达。
如果有人再问我,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党报人、新闻人的时间要多久?
我会回答:50岁后,用余生来追求践行。
《衡阳日报》1949年10月16日创刊,在全国地市党报中相当有知名度和影响力。2015年底,我由云南边疆转业回到衡阳,安置到衡阳日报社再上岗就业。一名从军26年的老兵,面临着“习武”到“从文”,握枪到握笔,操枪弄炮到舞文弄墨的巨大反差。实现由一名军人、老兵到党报人、媒体人的转型,是一种隔行如隔山的跨越和巨大的考验。
2016年,恰逢报社迁址。5月中旬,党委给刚到报社三个月的我安排了一个重要任务:牵头筹建衡阳日报社报史馆,要求6底月完工。一间180平方米的房间,一个多月建馆工期,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艰巨的任务。很多人对能否按期建成开馆持怀疑态度。
任务就是命令。我拿出军人打仗攻山头的拼命精神,带着抽调出来的七八位同事,与装修公司一道,制定精细的计划,开展征集资料史料,编写布展台本,撰写史馆方案。设计时,双休日守在广告公司,与设计师连续三天一起吃盒饭,完成优化布展图纸方案。施工时,顶着盛夏高温酷热,与师傅守在工地,一起干到深夜。布展时,与同事一起写说明,定位置……凭着这股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的劲头,35天,一个全新的报史馆落成。
要成为一名报人,就得更新知识结构,围绕眼力、脑力、笔力、脚力,提高新闻素养。根本的途径还在于学习。年近五十,精力与体力都比不上年轻的记者小编,学历和知识比不上编辑主任,但我还是拿出当军人那股“不服气、不怕难”“争第一、夺红旗”的吃苦劲、拼搏劲。一切归零,重新出发。主动在出版部跟着夜班作业,了解办报的流程制度。从参与编前会、策划会、版面审核等环节入手,了解报纸新闻生产的运作。值班时,有时为一个标题、一张图片、一个版面,与值班主任一起,反复推敲,集体讨论,以求效果。好学谦虚、严谨细致的态度,让我在报社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好老师、忘年交,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同。我还利用到温州、长沙、贵阳、柳州等地出差采访考察的机会,与全国地市党报的同行及领导用心交流,求报业发展的真经,问媒体融合的门道,把媒体创新的脉搏,正新闻舆论的导向。我通过学习培训考核,先后获取编辑资格证、记者证,5月份又通过主任编辑的高级职称评审,拿到了成为新闻人的“通行证”“上岗证”。
转型中,学习提高得想招法、有办法。年轻人干活查资料,都是“有事找度娘”,而我则信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老传统、笨办法。为更快地提高新闻写作能力,适应新媒体的大势,我自己准备了四个本子。一本是记事本,把日常趣事,精彩观点,灵光一现的火花记录下来;一本是摘抄本,把每次读书看报看到的好标题、好观点、好短句等都摘记下来,供自己参考;一本是提纲涂鸦本,写稿前都在本上撰写一个大致的纲要框架;重点是第四个本,自己的作品剪贴本。我把发表在《衡阳日报》《衡阳晚报》及其他报刊的作品,都按照日期剪贴好,一者便于随手查阅,二者也是对自己是一种鼓励与提醒。三年多来,我基本坚持周写二文,发表的作品剪贴本贴满两大本。50多万字的作品,见证了我由军人向报人、握枪向握笔转型的心路历程。看到书架上四年来我用过的记满的一大摞记事本、摘抄本、笔记本和剪贴本,真切地感到:新闻的本质是求真求新求快,但好新闻好作品的根基是知识的积累、时光的沉淀、勤奋的工作,笔耕不辍、厚积薄发才能立身转型。
在党报媒体工作,新闻采编是报社的主体与主业。自己做的是技术、后勤等服务工作,但懂得主业、掌握主业、进入主业,才能算得上合格的党报人。每天上下班,看到手边的报纸,也产生了一种“向老媒体人看齐,再提起笔写点东西”的冲动。
刚到报社,少有机会出去采访,就从新闻评论入手,由业余向专业靠拢。评论员是个苦力活与脑力活,考验水平能力。在短的时间内,我研读习近平总书记“2.29”重要讲话,领会把握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新思想新要求,还通读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新闻采编览要》等专业书籍,提高理论水平。每天翻看各类报刊,掌握地方媒体关于评论的要求与风格。2016年7月,里约奥运会即将开幕,我利用自己资深体育爱好者的优势,在《衡阳晚报》办了一个“里约观赛”的小专栏,发稿21篇,得到了读者和评报员的肯定,获得当月的“总编辑奖”。到报社工作近三年多来,我先后参加了第十三届湖南省运动会、纪念王船山诞辰四百年等重大活动的策划报道工作。围绕热点新闻、热议话题、热门内容,发表各类体裁的作品200多篇50万字,在“掌上衡阳”开设“叶舟观潮”专栏,其中“珍惜学习这个待遇”“扶贫农产品要过市场关”等作品,引起反响, 并有“带着感情去扶贫”等十多篇作品在各级新闻评选中获奖。
有人说:让兴趣爱好成为工作,是件幸福的事。但作为一名45岁才由当兵习武改为从文办报的我来说,这却是件“痛并快乐着”的事。
转身后,我加入你,认识你,学习你,成为你。老兵转身报人,发扬军人的“勇敢与执着”,在《衡阳日报》这个平台、这个岗位上,为衡阳而写,为雁城而书,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报社“新兵”写衡阳,书写雁城新气象。
“老兵”转身写新传,我正前行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