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1月2日,衡阳师范校内的炼钢炉,迸发出灿烂的火花,师生们一边炼钢,一边在传递着《衡阳日报》刊登了我的《我们年年大跃进》一文的消息。我兴奋地跑到《衡阳日报》服务台,领到14.40元稿费后,又雀跃般地跑到文具店买了一支解放牌钢笔。
自入学以来,我使用的都是铅笔和点水笔。眼下用稿费能买上一支慕求已久的钢笔,我简直高兴得忘乎所以。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就用这支钢笔,经常给《衡阳日报》写稿,月月都有作品见诸报端。
1960年,我分配到衡阳市湘剧团任秘书工作,继续用这支钢笔给《衡阳日报》写稿。不久,便被聘为通讯员。此后,编辑部经常给我约稿,我又用这支钢笔写出了不少文章在《衡阳日报》发表。其中《三打白骨精》观感、《一支花》观感、《谭保成团长上京调演》和《常宁巡演归来》等文章,先后获得过优秀奖。
1962年10月间,由市委宣传部和衡阳日报联合举办的诗歌朗诵大赛中,文化系统的李傲,谭谈和我分别获得了一、二、三名,受到杨敏芝部长的表彰。
1966年,我被遣送回到农村。
在农村11年间,天天跟着农民挥着锄头,只好把那支钢笔锁进了箱子里。
1978年,我回到衡阳。由于多年信息不通,不懂文坛风向,不敢向《衡阳日报》投稿。
然而,我与《衡阳日报》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不能失掉这个良师益友,于是自费订阅《衡阳日报》,一心想做个忠实的见证者。
在《衡阳日报》的影响下,从1979年开始,我又增订了《潇湘晨报》、《快乐老年报》和《文萃报》。从此我每天四报在手,走路看、坐车看、站着看、坐着看,很快被周围群众称之为“报纸老师”,二十余年后,又称之为“报纸爷爷”。
通过看报,我又养成了剪报的习惯。40年来,我把剪报分类成册,装订成文艺副刊,生活驿站、雏鹰展翅、湖湘地理、寻古衡阳、家庭内外、文苑、作品、分享、当年、讲述等12大类。
通过订报、阅报、剪报,我深深感到,《衡阳日报》创刊70年来,与城市在同步前进,我也感到年轻了。
如今,我已83岁,为了迎接《衡阳日报》创刊70周年,我将锁在箱子里的那支钢笔重新拿出来,写上14个大字:祝贺衡阳日报越办越好!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