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面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聪明机智、敢言善谏、工于心计,袁盎奠定了汉初的儒家治国理念~~~
聪明机智、敢言善谏、工于心计,袁盎奠定了汉初的儒家治国理念~~~
聪明机智、敢言善谏、工于心计,袁盎奠定了汉初的儒家治国理念~~~
聪明机智、敢言善谏、工于心计,袁盎奠定了汉初的儒家治国理念~~~
聪明机智、敢言善谏、工于心计,袁盎奠定了汉初的儒家治国理念~~~
2019年05月21日 星期二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聪明机智、敢言善谏、工于心计,袁盎奠定了汉初的儒家治国理念
“文景”名臣的悲喜人生
张颂华
  “文景之治”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在历史上有着重要位置。在这个治世的缔造过程中,除了文景二帝自身的才能之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一批杰出人物的涌现,这些人为文景之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日,市三中教师张颂华做客国学讲座,为大家讲述——

  ■文/本报记者 许 珂 图/本报记者 黄 沐

  公元前180年,立国才二十余年的西汉王朝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在临朝称制的吕后去世才两个月,她苦心维护的吕氏家族被一网打尽,遭遇了灭族的惨剧。

  随之,一个23岁的青年王爷被忠于刘氏的大臣们推上皇位,成为西汉王朝第三位皇帝。这个大臣们印象中柔弱恭谨的“弱势”王爷,在登基后迅速展现了自己的政治才华,和他的儿子景帝刘启通过勤政爱民、躬修节俭、重用人才,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海内殷富、百姓守法的治世时代——“文景之治”。在这个治世的缔造过程中,除了文景二帝自身的才能之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一批杰出人物的涌现,这些人为文景之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近日,市三中教师张颂华做客国学讲座,为大家讲述两位“文景”名臣的悲喜人生。

  A

  割地定制、列侯之国、重农抑商、礼治天下,贾谊四副“药”为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奠定基础

  被称为“洛阳才子”的贾谊少有才名,18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成为大汉帝国的“网红”。

  河南郡郡守吴公听闻贾谊的才名后,将其延揽至身边,协助自己处理政务,这给了贾谊一个深入基层、学习历练的机会。贾谊也没有辜负吴公的期望,在吴公身边的三年多时间,他扎实勤奋、殚精竭虑,在秉烛夜读、狠抓学问的同时,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完成了人生成长路上的凤凰涅槃。

  贾谊21岁时,其老师吴公因为治理地方成效卓著,成为朝廷最高的司法长官。吴公到长安就任之后不久,立刻向汉文帝推荐了自己的得意弟子贾谊。正欲改弦更张、有所作为的汉文帝立马宣布征召贾谊入京,任职博士。汉文帝被贾谊的才华所折服,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当中,将贾谊连升五级,提拔到了太中大夫的位置。

  文帝对贾谊的欣赏是有理由的。因为在很短的时间内,贾谊就像一位良医,为各种沉疴缠身的汉王朝把脉诊治,在分析病因之后拿出了治疗方案。

  当时的汉朝创立才20多年,制度还很不健全:藩王林立,皇权不振;诸侯满朝,霸占要津;商人横行,粮食减产;礼仪不全,人无秩序。这些事关帝国长治久安的问题,有人看到了,但是不敢说;有人能做到,但是不愿做;大家都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只求保住自己的职位和工资。但贾谊不一样,他看到了就必须说出来。

  针对当时的国情,贾谊开出了四副“药方”:割地定制、列侯之国、重农抑商、礼治天下。

  贾谊最先提出的是礼治天下。汉文帝元年,贾谊提议进行礼制改革,上《论定制度兴礼乐疏》,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以进一步代替秦制。由于当时文帝刚即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贾谊的建议。虽然第一个重要主张受当时政治条件的局限,没有付诸实施,但并不代表主张的不正确,相反,汉文帝是很欣赏贾谊的主张的。

  第二副“药方”直指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在贾谊流传后世的那篇著名的《治安策》中,他直截了当地指出危害西汉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他回顾历史,列举事实说明分封诸侯王的害处。指出诸侯王的叛乱,并不取决于是疏是亲,而是取决于“形势”,取决于他们力量的强弱,从“形势”来解释诸侯王反叛与否。因此,贾谊得出的结论是:“疏者必危,亲者必乱”。

  贾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定礼制,就是针对诸侯王在礼制上的僭越,强调必须严格区分等级,使诸侯王严格按人臣之礼行事,从而维护天子的最高威严;二是定地制即“割地定制”,就是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力量也就愈来愈削弱下去了,这就叫做“割地定制”。 

  第三副“药方”是重农抑商。文帝二年,贾谊上《论积贮疏》。这篇文章体现了贾谊强烈的重农抑商思想,其中的许多观点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深远。其中的主要观点用白话文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弃农经商人越来越多,“吃饭的人多而种田的人少,将来粮食从哪里来?”“平时不积累粮食和财富,灾荒、打仗时什么办?”“多积累钱粮,是富安天下的根本。”

  第四副“药方”是列侯之国。所谓的列侯之国就是有爵位的功臣统统回到封地。这个观点一出,可以说是掀起了政坛上的惊涛骇浪,让贾谊成为了众矢之的。

  虽然,他的主张在文帝的心中是无比正确的,但是作为人君的汉文帝有一点很清楚,他是由元老重臣们选定并拥立的,并非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在初登大宝,皇位都尚未完全巩固之时,就贸然开罪整个功臣集团,十分不明智。于是,贾谊被贬到了蛮荒的南方,担任长沙王的老师。

  B

  在历史上,袁盎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然而,张颂华却认为,袁盎聪明机智,敢言善谏;广结人缘,有侠义之风;工于心计,私德有亏。

  袁盎的聪明机智很早就表现出来。早期虽投靠吕氏,却没有因为吕氏的倒台而遭受负面影响。在汉文帝当政时期,袁盎在哥哥袁哙的推荐下,顺利谋取了一个朝廷的官职。再次步入政坛的袁盎很快通过几件事情,确立了自己敢言、善谏的正面形象。

  第一件事就是著名的“衽席无辩”的故事。文帝刘恒非常宠幸慎夫人,在宫中经常与皇后同席而坐。前178年的一天,文帝带着皇后、慎夫人来到郎官府衙(袁盎的办公地点),慎夫人正准备就坐,袁盎走过来,把慎夫人的坐席挪到了下位。慎夫人和刘恒羞愤之下,起身就要回宫。袁盎紧走几步,凑上前对刘恒说,我听说“尊卑有序,上下和睦”,现在,陛下既然已册立了皇后,慎夫人只是妾,妾怎么能与主人同席而坐呢!如果陛下真的宠爱慎夫人,就给她丰厚的赏赐;而陛下现在宠爱慎夫人的做法,恰恰会给慎夫人带来灾祸。刘恒说,为什么这么讲?袁盎说,陛下难道忘了“人彘”的悲剧吗!此言一出,刘恒心里一惊,感觉袁盎说的有理,于是把慎夫人请过来,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黄金五十斤以示感谢。袁盎以“人彘”事件收官,正击中刘恒和慎夫人的软肋,让看起来是一次高风险的劝谏,在有惊无险中圆满收官,真可谓既勇且智。

  如果说前一件事体现的是袁盎的敢言,那么预言淮南王刘长的命运,则充分展现了袁盎高超的劝谏艺术和敏锐的洞察力。

  淮南王刘长是汉高祖刘邦最小的儿子,他力气大、胆子大,为人很是跋扈,目无法纪,仗着皇帝的宽纵,啥事都敢干,他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将堂堂辟阳侯直接打死,而不被治罪,使得朝廷上下上至太后和太子,下至列位大臣都惧怕他。袁盎当时就建议汉文帝压制一下,汉文帝没有听从。当刘长因为谋反案受到牵连、发配四川的时候,袁盎又对着皇帝大胆预言,刘长过刚易折,很可能会死在路上,结果不幸言中。后来民间就出现了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这让汉文帝苦恼不已,因为这让他背上了手足相残的恶名,紧接着,袁盎又拿出解决方案,袁盎以文帝“高世行三者”力证文帝孝、勇、谦让,百姓绝不会诋毁他,再献策厚待淮南王三子,文帝果然不再烦心。所谓能干的臣子要能帮君王解决事情,袁盎的进谏艺术可见一斑。袁盎准确地考虑到文帝的顾虑,才完美地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帝的心病,帮助汉文帝把责任撇清。此事过后,一时间,袁盎名声大震。

  还有一件事,足以显现袁盎的城府。

  赵谈是文帝最宠幸的宦官头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和袁盎不对付,经常说些对袁盎不利的话。有一天,袁盎看到赵谈和文帝同乘一辆马车上朝,他拦住马车对文帝讲:“皇上,我听说能和您一起坐在乘舆上的人,都是英雄豪杰啊,如今大汉虽然缺乏英雄豪杰,可是陛下现在怎么和一个太监坐在一起呢?”

  结果,文帝就让赵谈下车了,这让赵谈颜面尽失。更关键的是,公开闹了这么一出后,赵谈以后只要一说对袁盎不利的话,文帝就认为赵谈是在记仇,泻私愤,根本就不相信了,在碰了钉子后,赵谈再不敢在文帝面前说袁盎的坏话了。

  袁盎为人敢言直谏,有较浓厚的儒家思想,他劝谏文帝维持帝王的威严、拉退慎夫人的坐席、阻止宦官和文帝同车而乘等都是礼治思想的体现,奠定了汉初的儒家治国理念,成为董仲舒“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先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文景”名臣的悲喜人生
谭鑫振: 知足是人生一乐 无私得天地自然
大臣不廉 小臣必污
亲其师,信其道
另一种“唐诗三百首”
衡阳日报版面六A06“文景”名臣的悲喜人生 2019-05-21 2 2019年05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