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华附一关节与创伤骨科(骨科一病区)收治了一名五十多岁的患者,一来医院就大呼“上当、后悔”。医生问其原因,原来,患者几天前因不慎摔伤致左膝关节疼痛,受伤后去当地人民医院就诊,X片检查显示“左胫骨平台骨折”。
然而患者并没有听从医生住院治疗的建议,而是自行回家,经熟人介绍,找到了当地一个专治骨折特别“有名”的“医生”来家中诊治。在这位“医生”为患者敷上其自制的“消毒粉”后,患者的症状并未见好转,第二天患肢反而出现严重溃烂、红肿,皮肤表面可见大量水疱,加上剧烈疼痛,根本无法自主活动。于是,在家人劝说下,她来到了南华附一求诊。医生在详细检查其情况后,发现患者本不严重的骨折,因为听信偏方而患上了骨筋膜室综合症。
比骨折更可怕的是骨折后的合并症
什么是骨筋膜室综合症?对于这个名词,不少人都比较陌生,不清楚其严重性及危害性。骨筋膜室综合症常见于小腿和前臂的骨折,常由创伤骨折的血肿和组织水肿使其室内内容物体积增加或外包扎过紧,局部压迫使骨筋膜室容积减小而导致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可使供应肌肉的小动脉关闭,形成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骨筋膜室综合症是四肢损伤的严重并发症,发病急,进展快,不及时诊治,可产生严重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发展为挤压综合征、肾功能衰竭,危及生命。骨筋膜室综合症一经确诊,应立即切开筋膜减压。早期彻底切开筋膜减压是防止肌肉和神经发生缺血性坏死的惟一有效方法。
因此,对于骨折的发生,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检查,进行正规的治疗。
万幸的是,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及护理,患者左下肢疼痛明显缓解,肿胀已基本消退。骨科一病区医生为其进行了抬高、冰敷、制动、脱水以及手术等一系列积极的治疗,加以责任护士的精心护理,患者目前情况已经好转。
骨折后的这几大误区须警惕
在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案例:不重视已经发生的骨折,仍坚持下地负重行走而造成损伤加重;认为骨折不是大病,躺几天就好了,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觉得在医院花费会比较大,于是抱着侥幸心理去找各种偏方自行“治疗”,而导致病情加重,花了更多冤枉钱,甚至有些还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失去生命。
那么,发生骨折后该如何正确处理,听听南华附一骨科专家陈志伟主任怎么说。
“骨折了怎么办?这个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情况而定,如果骨折不严重,骨折没有移位,疼痛也不明显,这个时候可进行外固定,比如石膏、支具、骨牵引等;骨折后抬高患肢、冰敷制动,予以脱水治疗,防止患肢进一步肿胀加重;患肢还要避免负重,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一般情况下经过4—6周的治疗,骨折会逐渐纤维骨痂生长,骨折会稳定,疼痛会减轻,这样慢慢的8—12周骨折就逐渐愈合。如果骨折比较重,移位比较明显,就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在术后给予活血化瘀、改善循环、强筋壮骨、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同时在骨折以后,要注意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像小腿和前臂的骨折,骨筋膜室综合症的预防与早期识别是治疗的重要一环。”陈志伟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