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面四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引力弹弓已有实践,可控核聚变仍在努力
~~~引力弹弓已有实践,可控核聚变仍在努力
~~~引力弹弓已有实践,可控核聚变仍在努力
~~~引力弹弓已有实践,可控核聚变仍在努力
~~~引力弹弓已有实践,可控核聚变仍在努力
~~~引力弹弓已有实践,可控核聚变仍在努力
~~~引力弹弓已有实践,可控核聚变仍在努力
2019年02月18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流浪地球》中的科幻是真的吗?
引力弹弓已有实践,可控核聚变仍在努力
  正在热播的电影《流浪地球》票房昨日突破36亿元人民币,刷新国产科幻片的票房纪录。这部电影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扣人心弦的情节设计外,还展示了大量刷新观众认知的未来科学新技术。影片热播的同时,不少观众对影片里的“硬科幻”技术和宇宙空间较起了真,讨论其究竟属于科学,还是处于幻想。记者为此请教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天文、航天机械、核技术专家,对影片中的部分背景和涉及的技术进行了分析。

  引力弹弓效应应用广泛

  依照影片中描述的“流浪地球”计划,地球在巨大发动机的推动下逃离太阳,飞往最近的恒星——比邻星。但地球是个庞然大物,平均半径6371公里,质量超过59万亿亿吨。要让它脱离太阳引力,只靠人造的发动机还不够,于是电影里让它借助木星的“引力弹弓”,当地球靠近木星时,会被其强大的引力吸引,从而加快行进速度。由于木星也在绕太阳公转,在天体的互相影响中,最后地球会被木星像抛球一般抛出去,从而达到脱离太阳系所需速度。

  专家告诉记者,引力弹弓效应不是新发现,前苏联在1959年发射的“月球3号”探测器就利用了引力弹弓效应。在精确计算后利用天体的引力弹弓效应,可以在不消耗航天器本身能量的情况下,改变航天器的速度和前进方向,帮助航天器抵达目标。在人类的航天征程中,引力弹弓效应的应用已十分广泛。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类探测器“旅行者1号”在飞离太阳系前,就曾多次借助引力弹弓效应。

  可控核聚变还在探索中

  影片中,为了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人类在地球上建造了上万座高耸入云的重元素聚变发动机,单个发动机通过重元素聚变能够产生150万亿吨的推力。专家表示,如果按照目前的传统方式获取能量,整个地球烧完了也不足以获得足够的推力,因此只能依靠核聚变。

  目前人类已经实现的聚变是氢弹,它利用氢同位素聚变释放出能量,有巨大的威力。但氢弹的能量是爆炸式释放,目前人类还不能实现完全的可控核聚变,即让聚变产生的能量平稳输出。在这方面全球科学家正在努力探索,并且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如2017年7月4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宣布,被称为“人造太阳”的我国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在全球首次实现了五千万度等离子持续发电101.2秒的高约束运行,创造了世界之最。

  在宇宙深处有不少恒星“巨无霸”,内部就在进行着重元素聚变。未来,人类如果能够掌握从重元素聚变中稳定获取能量的技术,或许真能够彻底解决能源问题。

  太阳仍是“青壮年”无需担心

  这部影片故事的背景是太阳即将走向灭亡,它变成的红巨星即将吞没现有位置的地球,所以地球必须开始逃亡。这一情节有科学道理吗?

  的确,如同人要经历生老病死一样,太阳也有自己的青壮年阶段和老年时期,它会发生衰变,慢慢变老,在经历一系列膨胀、爆炸与脉动后,最终归于沉寂。但目前全球的普遍研究认为太阳正处于青壮年——主序星阶段,这一稳定的时期还将持续50亿年时间。50亿年后,太阳的氢燃料逐渐燃尽,核心收缩,变得越来越致密和炽热,外层急剧膨胀,它将步入生命的“晚年”——红巨星时代。不过,在地球被吞噬之前就早已被烤成不毛之地,一切生命也已走向末日。当然,那是非常遥远的未来,人类大可不必为此过度担忧,还是应该保护好当前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这才更具现实意义。(据新华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冬雨时长创湖南54年纪录 整个2月太阳将持续“失联”
不让检查评比牵扯教师精力
舞龙舞狮欢庆新年
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 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猜灯谜领元宵,邻里间乐融融
税务总局:不影响连续性
《流浪地球》中的科幻是真的吗?
衡阳日报版面四A04《流浪地球》中的科幻是真的吗? 2019-02-18 2 2019年02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