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知网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何频频爆出国内多所高校及大学生控诉知网的新闻?
毛利率61.23% 曾一年净赚近2个亿
拥有国家的扶持和政策的支撑,知网还拥有着核心的版权资源,自己的赚钱能力更是不容小觑。根据同方股份披露的2017年报,旗下同方知网的营收为9.72亿元,净利润高达1.96亿元,毛利率达到了61.23%。但这9.72亿元里,飘着不少学生和高校的辛酸泪。
14年前就有九成高校开始用知网
据公开财报统计发现,20052017年间,同方知网业绩一路飘红,除了2010年出现小幅下滑外,营业收入连续13年稳定上涨,年平均涨幅约17%,年平均毛利率达63.7%。2017年的财报数据显示,同方知网完成营业收入9.72亿元,毛利率61.23%,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96亿元。
大学、研究所等机构是中国知网的重要团体用户。同方知网年报数据显示:早在2005年,国内约90%的高校已开始使用知网;20多个海外国家或地区的大学和图书馆使用知网的中文文献下载服务。此外,知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等系列数据库也受到团体用户青睐。
有大学曾控诉“续订价格涨价离谱”
据知网公示资料,团体机构为采购的数据库统一付费后,机构内用户可在绑定的IP范围内限时使用。如果超出范围或期限,则不允许登录账户。不过,2016年,国内多家大学的图书馆等机构曾发出“暂停知网使用”的通知,控诉知网“过分涨价”。
2016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对外发布知网暂时停用通知。通知提到,2000年以来,同方知网公司对该校的报价,每年价格涨幅都超过10%。特别是2012年涨幅高达24.36%,从2010年到2016年的报价涨幅为132.86%,年平均涨幅为18.98%。同年3月31日,北京大学官网也发布一则关于知网即将停用的通知。通知称“由于数据库商涨价过高,图书馆目前正在全力与对方进行2016年的续订谈判,上一年度合同截止到2016年3月31日,期满后数据库商随时可能中断北大的访问服务。”
这两起“停用知网”事件,最终都以高校恢复使用知网而告终,个中谈判详情并未公示。不过,除了上述两家大学外,记者注意到,云南、河北、山东、安徽等地,也有高校出现过停用知网又再次重启的情况。
账户剩余金额难退 知网遭大学生起诉
在中国知网上,收录文章的题录、摘要信息供用户免费查阅。不过,用户如果想下载或阅读全文,则需要按标准付费。当前,中国知网公示的《流量计费标准表》中,针对期刊、论文、专利、图片等不同产品类别,为个人用户列出了不同的计费标准。比如,学位论文按本计费,硕士学位论文15元/本、博士学位论文25元/本;期刊全文类产品按页或篇计费,常规数字出版为0.5元/页,独家数字出版(新产品)为1元/页。同时,知网也推出了1003000元的会员卡产品,个人用户购卡后可获得部分电子赠券,充入个人账户抵扣网站消费。
近日,苏州大学法学院一名学生小刘状告知网并取得胜诉。据介绍,2018年5月,小刘想下载一篇价值7元的付费论文,但知网的最低充值限制为50元。小刘充值后,多次与客服沟通,却发现剩余金额无法退回。随后,他将知网背后运营公司起诉至法院。2018年2月,江苏省姑苏区人民法院公布了此案判决结果,认定知网“关于最低充值额限制的规定无效”。
2月15日,记者注意到,在知网“帮助中心”网页中,“个人用户没使用完的金额是否可以退订”这一问题的答案显示为“可以”。同时,知网的充值页面也对收费方式做出调整。在“选择充值方式”页面中,使用短信充值的栏目中列出了0.5元、1元或2元等小金额充值。不过,微信、支付宝、银联等其他充值方式中,起充金额依然是50元。
延伸阅读
学术界“垄断”是世界现象
说到底,由于垄断着众多论文期刊独家版权和独家网络信息传播权,知网的涨价就有底气。然而,学术界的“垄断”当然不止知网这一桩。
全球最大的科学出版集团之一爱思唯尔(Elsevier)成立于1880年,是一家经营科学、技术和医学信息产品及出版服务的出版集团,其产品包括《柳叶刀》《四面体》和《细胞》等学术期刊,ScienceDirect电子期刊集。2012年1月,著名英国数学家高尔斯在博文中号召全球科学界共同行动,抵制爱思唯尔出版集团,号召科学家不在该出版集团所属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做审稿人和编辑。他认为,以爱思唯尔为首的国际出版业巨头无偿取得科学家们的科学论文等成果,以及审稿和编辑服务,而刊载这些科研成果论文的期刊却一再涨价,已经到了令人难以承受的地步。
国内学术圈亦对此事颇为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孙博阳认为,通过传统的同行评议期刊进行学术交流和传播的模式,已经成为阻碍科学交流和发展的因素。但转眼7年过去,即便早已将传统期刊搬到了网上,中国的高校和学生依旧苦于高昂的费用,心中暗想“我为什么要花钱下我自己的文章”。
学术垄断的现象是世界性的——若是从娱乐圈诞生的八卦最终能为学术界引来一些目光,也算是翟天临“学术不端”风波所促成的一件积极的事吧。
中国知网的垄断地位必须被打破
短评
中国知网本非一个广为大众所知的数据库,但最近,它的名气却在变得越来越大。今年3月以来,有关学术数据库提供商中国知网涨价,包括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图书馆用不起知网的消息不断见诸报端。日前,有律师质疑知网涉嫌垄断,触碰了《反垄断法》高压线,这也进一步激发了舆论对中国知网的热议。
中国知网,是一个拥有丰富信息资源的数据库。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文献、报纸、外文文献、年鉴、百科全书、词典、统计数据、专利、标准、成果、手册等都可以从数据库中搜索获得。抛开西文数据库不谈,仅就全面性而言,中国知网比维普、万方等都较有优势。
学术研究,数据库的意义非凡。研究的英文是re-search,拆开来解释是re加上search,search的意思便是搜索,而re则是重复的意思,从字面意思组合理解,研究就是重复搜索。这样的解读,虽然失之偏颇,但对于任何一个学术工作者来说,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做好文献功夫,这是最基本的学术入门途径。
所以,类似中国知网这样的学术数据库,在学术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尽管知网并不直接生产内容,知网通过各种渠道从期刊、个人、出版社等地方搜集论文数据,然后转而售卖给高校、企业和个人用户,担负着为研究者提供数据和文献的功能。所以,本质上知网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的中介。
中介本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性价比。但前提是,中介的市场必须是开放的。比如电商,除了阿里旗下的淘宝、天猫,京东、苏宁易购也可以加入竞争;比如社交媒体,作为最大的信息中介,微信虽然占有率极高,但并不意味着微信是垄断的。但反观中国知网,其官网上写着“我国唯一经国家批准正式出版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电子期刊”的标语。长期关注反垄断的邓志松律师表示,广电总局官网等资料中并没有批准中国知网作为唯一能够出版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电子期刊的文件。因此,他据此质疑,有关部门很可能利用其行政权力,直接指定中国知网为独家出版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电子期刊。
在许多学术数据的搜集上,知网在事实上都处于垄断地位,而凭借此地位,从2010年开始,知网针对高校用户的报价以每年10%以上的幅度上涨。知网对武汉理工大学的报价,从2010年到2016年的报价涨幅为132.86%,2014年知网对云南大学的报价从原来的40万元涨到70万元。对于这些疯狂的涨价,知网却始终不予回应,表示没有时间解释此事。该种态度,理解为蛮横并无不妥。
依垄断之地位,对期刊收购价格保持不变,对个人数据压低收购价格,却在售卖时频频提价。从市场规则的角度切入,知网的行径涉嫌利用垄断地位渔利。而学术数据作为一种研究必备,在整个传播、交易过程中,最终要考量的是便利性和广泛性。从这个角度出发,皮球又被踢给了主管部门。假如不是主管部门提供了实质上的垄断状态,那么也就不会出现中国知网这么贪婪的中介了。
知网的前世今生
知网的背后是一家名为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的企业,其母公司为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1999年,由清华大学控股的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清华同方”)开通了当时国内最大的资源性网站——中国期刊网(WWW.CNKI.NET),这便是中国知网的前身。
随后,网站数据库资源不断扩充更新。2004年,号称全球最大的中文知识门户网站“中国知网”正式成立。清华同方在年报中表示,已建成了拥有6500种期刊、500多种报纸、300多家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论文、全国重要会议论文等海量数据库。与此同时,这一知识数据库的商业价值也逐渐凸显。2005年,清华同方原有的知识资源数据库相关业务被集中整合。同时,专门负责此项业务的100%控股子公司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同方知网”)也正式成立。
知网却又不仅仅是一家公司那么简单。1998年,世界银行提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缩写为NKI)这一概念,是一个“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国知网,是我国“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也就是CNKI)的一部分。
教育部:
对学术不端行为绝不姑息
针对近日发酵的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15日表示,教育部对这件事高度重视,第一时间要求有关方面迅速进行核查。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将坚决发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连日来,演员翟天临涉嫌论文抄袭、学位注水事件引起社会关注。北京电影学院发布情况说明表示,已成立调查组并按照相关程序启动调查程序。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组成专项工作组进驻学校督促指导开展工作,北京市纪委市监委对相关问题的调查工作进行督导。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发布说明指出,已正式启动对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事件的调查,已作出初步认定,将依法依规处理。翟天临本人也向社会公开发布了致歉信。
“教育部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一贯的鲜明态度,就是零容忍。”续梅表示,绝对不能允许出现这种无视学术规矩、破坏学术规范、损害教育公平的行为。对于这些行为,坚决发现一起、核实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我们相信有关方面会非常认真严肃地进行后续的核查工作,依法依规作出处理,也会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相关的处理情况。”续梅说。
(综合新华网、《中国青年报》《南方都市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