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次培训班的学习课程安排,采取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确实很新颖……”1月15日,在衡东县农机校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第三期)培训班学员单五华说。
市农委副主任罗金华介绍,我市围绕乡村振兴人才新需求,确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任务;创新管理和服务机制,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规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日前,在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会议上,衡阳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和取得的成绩,得到与会领导的肯定和称赞。
“木耳属于易种,成本低,收益快的食用菌,而且在农闲时种植,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附加值。目前,这片130多亩的食用菌,只要注意把控好大棚中的温度和湿度,就静待采摘了。”在衡东兆丰富民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崇明向记者介绍了他的农业转型发展之路。
2013年,罗崇明流转500亩土地,注册成立衡东兆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后,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生产运营模式,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保护价收购农民的食用菌产品,公司现成为衡东乃至衡阳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2018年,罗崇明采取委托帮扶、金融帮扶、产业帮扶等模式,出资2000多万元,对接石滩乡大泉村等6个合作社,带动260户贫困户800多人流转土地320亩种植食用菌。新塘镇桔林村的贫困户文玉林,在罗崇明的帮助下,建起了8亩食用菌种植大棚,每年的收益6万多元。同时,兆丰农业的食用菌种植产业帮扶还覆盖到白莲镇、新塘镇、吴集镇等7个乡镇的25个行政村,受惠数万人。
市农委科技教育科科长李湘林介绍,截至当前,全市共有14286人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经过培育和认定,已建立一支7000多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他们全部活跃在农业产业发展前沿,是我市脱贫攻坚的主力军和农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这几个火龙果,我已经放了30多天,仍与刚摘的时差不多,这说明大棚中种植的火龙果质量好,才能保鲜这么久。如果今年留在树上试验的火龙果能顺利过冬,明年就能进一步延长果子的采摘期。”在衡阳县井头镇仁德村的志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修武向记者介绍。
2013年,在外打拼了16年的陈修武返乡创业。通过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他因地制宜,探索了集畜禽水产养殖、农业科普教育、农特产品加工、休闲娱乐及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传统农业转型发展之路,年产值3600多万元。
在公司做大做强的同时,陈修武带动和解决当地老百姓就业2000余人,年发放工资150多万元,帮扶贫困户和残疾人1137人,实现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仁德村畔塘组的贫困户王建平,母亲和妻子均患有慢性病,生活十分困难。在陈修武的帮助下,王建平每年代养1.5万只生态散养鸡,年收入4万多元。
2017年,志宏农业发展限公司获得“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中国农业质量信用AAA级企业”等国家级荣誉。陈修武个人荣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18年衡阳市最美扶贫人。
“公司现有的水培和基质培两种无土栽培蔬菜模式,让蔬菜具有鲜嫩、干净、安全(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相较于传统栽培的产量要高2.5—4倍,节约水肥约50%,节省人力70%,价格还高出一成多……”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内,湖南华农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陶新宇向记者介绍,公司目前已建有年产500万株的半自动化蔬果集约化育苗中心、年产50吨的标准化芽苗菜生产车间、250吨水培蔬菜生产区和11000平方米西甜瓜基质栽培区,年产值300多万元。
本着“就简、节能、高效、生态”原则,陶新宇通过衡阳县野山坡特种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对基质栽培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带动了石市镇泰址、中灵、大里51户贫困户种植数百亩无公害蔬菜,取得了理想效果。此外,他开展无土栽培开展系列科普活动,以提高无土栽培模式的附加值。2018年接待各类参观人员万余人,大家在现场采摘鲜嫩的无土栽培蔬菜制作沙拉,感受到了无土栽培的种种优点,纷纷表示有意尝试这种新型模式。
李湘林说:“新型职业农民头脑灵活,不安于现状,敢打破陈规,谋求新发展。经过几年的培育,我市职业农民队伍规模持续扩大,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为全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陈修武(右二)向记者介绍大棚中火龙果在冬季的生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