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41岁的郑海青被派驻到联洋村开始驻村扶贫工作。凭借多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优势,郑海青扎根到贫困村的基层,用自己真实的感受,撰写多篇来自扶贫一线的生动报道。通过他的报道,更多媒体和爱心网友关注到联洋村,给予了联洋村更多实质性帮助。
联洋村坐落于衡阳县三湖镇中心部位,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户70人。村民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在对贫困户的走访过程中,郑海青发现,很多贫困户都有制作菜油、扁粑、手工米粉、红薯粉等土特产,除了自给自足之外,往往会有很多存货堆积在家,销路难觅。如何让这些优质土特产能快速销售出去,成了郑海青驻村扶贫以来最想解决的难题。凭着新闻人的敏感性和专业性,郑海青想到了利用微信朋友圈作为宣传途径,首条推销消息发出后,短时间内便收获了大量来自朋友们的订单。
面对大量的订单需求,从每周四开始,结束了自己手里工作的郑海青便会奔波在联洋村的各条小路上。不大的联洋村,因为道路错综复杂,郑海青往往要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不断奔波,才能收购到手里的订单。到了周末,又要马不停蹄地把收购的这些土特产分发到买家手中。自此,郑海青便成了联接村里到城市的“城乡快递员”。
除了担当起了村里的“城乡快递员”之外,郑海青还发挥了自己笔杆子的优势。《就这样,我成了扶贫队长》《乡村小学,农家孩子梦想开始的地方……》《牵挂》等十多篇扶贫日记通过微信朋友圈发表,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少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纷纷捐助,村里的医疗健康水平和乡村全面健身体育用品匮乏的现状有了明显改善。
如今,在扶贫队的帮助下,联洋村拥有了千亩水果基地和自动化养殖基地两大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养殖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建设施工,已建成2座现代化养鸡大棚,一次性养殖良种鸡2万羽。全村贫困户可通过出资出力的方式入股分红,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文/ 本报记者 张志伟 图/ 本报记者 王莎丽
观看同题视频
请扫描二维码
郑海青为村民安装爱心人士捐赠的路牌
村民向郑海青介绍自家粉条
收购村民自家制作的手工芝麻糖
精选乡村特色小吃“扁粑”
村口处的千亩水果基地
现代化养鸡场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