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面二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
2018年09月23日 星期日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赤同巷
  古巷内的文化墙

  居民们使用健身器材健身

  历史悠久的文化摇篮

  古巷一隅

  赤同巷西连蒸阳北路

  整洁的古巷道路

  坐落于赤同巷的石鼓区人民街道蒸阳社区居民委员会

  1947年,衡阳城区地图上标识此巷名称为“南泰街”,后改名为“赤同巷”,疑为文革新名,有“红色大同”之意。

  老地名来历:

  赤同巷东连和平北路,西接蒸阳北路。清末民国初年,此巷位于豆母殿与马趾街之间,与正殿巷相连,巷内设有南路师范学校,附近还有教育机构清泉初级小学堂。赤同巷现全长约100米,宽约7米,现为居民区,石鼓区人民街道蒸阳社区居委会坐落于此巷内。

  老地名特色:

  赤同巷这条狭窄幽长的古巷,背后蕴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完整的,或零碎的;凄婉的,或美丽的……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些故事就开始上演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停止过,时光飞逝,物是人非。

  踏入赤同巷,一股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古巷居民楼,墙绘,花坛,健身设施,以及那些久远的故事,让古巷既充满了历史的古韵,又彰显现代化的迷人魅力。

  疑在文革时期定名

  赤同巷名称的来历,在古巷居民心里一直是个“谜”。上世纪九十年代搬到古巷做裁缝的李大妈,还记得当时这条巷子就叫赤同巷,至于为何起这个名字,她摇了摇头表示不知。“听老一辈人说,赤同巷这个名字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了。那时的巷子跟现在比起来,长宽差不多,只是坑坑洼洼,破烂不堪。”

  在清宣统元年的衡阳城区地图上,记者没能找到赤同巷的“踪迹”,而在1947年的衡阳城区地图上,却发现赤同巷的前身为“南泰街”,处于蒸阳路的东面,马王街的北面。“清宣统元年的衡阳城区地图上有这条古巷,只是没有标注名称,当时的名字不叫赤同巷。赤同巷之名,疑是在文革时期起的,有‘红色大同’之意。”市本土文史专家萧培分析赤同巷名称的“源头”。

  清宣统衡阳城区地图显示,赤同巷内坐落有南路师范学校,巷子的南面设有清泉初级小学堂。据史料记载,1902年,湖南创立全省师范传习所,学制一年。长沙、常德、衡阳分别设立中路、西路和南路师范学堂。南路师范学堂原本在石鼓书院,后石鼓书院相继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因石鼓山地形狭小,无法满足新型学校要求,学校迁移,书院便成为了游览、祈祀的名胜之地。

  “从史料内容可以看出,南路师范学堂可能搬迁至赤同巷,更名为南路师范学校。”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丁民推测道。

  培育了很多革命志士和文化名人

  赤同巷是历史悠久的文化“摇篮”,培育了很多革命志士和文化名人。据《湖南古今人物辞典》《湖南历代人名词典》记载,许涤真、蒋啸青、符定一等衡阳名人皆在南路师范学校就读。比如,文学家马宗霍毕业于湖南南路师范学堂,后历任暨南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上海中国公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湖南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教授、系主任,湖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湖南师范学院(今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华书局编审。毕生以研究文字学为其主攻方向,潜心《说文解字》二十余年。除《说文解字》方面的著述外,尚有《音韵学通论》《文字学发凡》《中国经学史》等。善书法,自成一体。

  衡南人罗松涛先后毕业于湖南南路师范学堂和中国法政专门学校。1925年加入共产党,曾任中共湘南特委委员和衡阳县委委员。大革命失败后,接受中共湘南特委指导,负责筹建工农革命军第八师,并出任师长,在响应湘南起义的武装战斗中,身陷重围,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革命志士毛泽建是毛泽东的堂妹。在1921年被毛泽东送入长沙崇实女子职业学校读书,同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进入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学习,担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和湖南学联女生部部长。1926年,北伐军入进湖南后,毛泽建担任衡阳县委妇女运动委员,在衡阳从事妇运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她从事武装斗争。1928年1月,她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担任莱阳县妇界联合会主任。5月,她被敌人逮捕,后曾被井冈山游击队救出,但不久再次被捕,前后被关押一年,受尽酷刑。1929年8月20日,毛泽建被敌人杀害于衡阳马王庙刑场(位于赤同巷附近)。

  唐春元所著的《毛泽东和他的一些亲人》里记载,毛泽建去世时年仅24岁。

  “卫生死角”变身美丽风景线

  “以前赤同巷是个卫生死角,居民随手扔垃圾,卫生环境不容乐观。现在,古巷的道路铺上了沥青,又有专人打扫卫生,比以前整洁、干净多了。”今年72岁的老人老吴跟记者聊起了古巷的卫生环境变化。

  石鼓区人民街道蒸阳社区党总支书记谢桂军向记者介绍,赤同巷现全长约100米,宽约7米,现为居民区,住有510户1000余人,石鼓区人民街道蒸阳社区居委会坐落于此巷。

  为了提升古巷的品质,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居民的出行环境,石鼓区人民街道蒸阳社区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居民自治等方式,集中力量全面清除积存垃圾及卫生死角,维护保养巷内的基础设施,努力改善以往脏、乱、差的情况,使巷容巷貌得到了一定的改观。

  “赤同巷曾经饱受道路破损、排水不畅、路灯不亮、乱倒垃圾等问题的困扰,蕴藏着的人文典故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近年来,古巷的违章建筑全部拆除,社区还引进了健身设施,对居民楼墙面进行改造绘制墙绘,路旁修葺一新的文化小广场、花坛也为道路增添了一抹亮色。”谢桂军告诉记者,岁月留下的古巷有着城市中心难得的幽静,但现在已很难嗅到老巷的历史韵味。在统筹推进古巷建设的同时,蒸阳社区将更加注重对古巷历史文脉的传承和品质的提升。古巷改造计划将通过景观建设,以古巷历史由来为主题,建设文化墙,融入历史印迹,赋予建筑新的内涵,让历史记忆和文化典故得以重现和回归。

  ■本报记者  翟  瑜

  赤同巷的路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赤同巷
衡阳日报版面二A02赤同巷 2018-09-23 2 2018年09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