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8月02日 星期四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黄 洁

  对于一座拥有2000余年文明史,文化灿烂、名人辈出的城市来说,衡阳缺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国字号”认证,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今年,市政协决定将我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简称“申名”)列入2018年四个协商议政专题之一,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开展调研,并于近日召开市政协“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题协商会议,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围绕“申名”工作集中研讨,树信心、找差距、求良策,合力破解“申名”难题。

  衡阳“申名”有足够的底气

  “衡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说是我省除长沙之外,极具资格、最有条件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这是今年5月专题调研组在与省住建厅、省文物局座谈交流时,领导和专家们的一致意见。他们认为,衡阳握有成功“申名”的几张“王牌”,是其他很多地方所不具备的。

  历史悠久。衡阳在战国时期即为楚南重镇,西汉之初始建城池。自隋以来,一直是湘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中南地区的交通枢纽。2000余年来,衡阳始终保持着建城之初的基本城市骨架,一些街名、地名沿用至今。

  文化厚重。衡阳是一座汇聚多元文化的城市。几千年来,衡阳一直走在中华历史文化的前沿,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核和独特的文化标签。从远古的火文化、寿文化、禹碑文化、农耕文化、祭祀文化,到古代的楚蛮文化、宗教文化、大雁文化、书院文化、湖湘文化,再到近代的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等,均折射出衡阳深厚的文化底蕴。蔡伦、周敦颐、王船山、曾国藩、彭玉麟、洛夫、琼瑶、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罗荣桓、夏明翰等众多文人、名人或从衡阳走向全国,或因衡阳文化影响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至少三次提及王船山及其思想名言。

  特色鲜明。衡阳独有的抗战文化,衡阳保卫战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蜚声国内外;抗战期间,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和中国大陆唯一一座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陵园——南岳忠烈祠等,还有见证了衡阳抗战的衡阳火车站、湘桂铁路、张家山烈士遗骸等等。衡阳早在明清时期工业就已十分发达,其后,无论是抗战时期还是建国初期,衡阳工业为国家建设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都是衡阳的“特色名片”。

  家底丰厚。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50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建档记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0多项,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其中,世界级非遗保护名录1项,国家级保护名录5项,省级保护名录20项;全市馆藏文物近3万件,其数量在全省各市州不多见。此外,还有15个中国传统村落和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及尚未登记挂牌的众多历史建筑。

  直面现实需要找准问题

  优势如此明显,但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事实。我市“申名”工作已于2015年7月启动,按照计划要在2017年底成功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考核验收,然而,“申名”的“三年之约”并未如期实现。

  原因何在?瓶颈在哪?这是专题调研的核心问题之一。从今年3月开始,专题调研组深入相关县区以及外地申报成功或正在申报的部分城市,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召开座谈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等方式,寻求答案。由于认识偏差、体制不顺、责任缺失、约束乏力,使得我市的“申名”未能及时圆梦。主要表现在:

  思想有杂音,心里距离远。个别单位和部门认为“申名”对衡阳“无益”、“申名”与衡阳“无缘”、“申名”与自己“无关”,对“申名”工作不理解、不重视、不支持,甚至能推则推,能拖则拖。

  对标有硬伤,迎评距离远。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申名”工作中的一项硬指标,而我市历史文化街区处于归零状态,成为我市“申名”工作的最大短板。再如“申名”中十分注重的城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特征,而城区内的很大部分历史建筑惨遭破坏,难以找到古城格局的实物依托。

  推进有难度,工作距离远。突出体现在规划编制严重滞后、工程项目进展缓慢、文化研究不够深入等方面,而文化研究的不深入,已成为我市“申名”工作的重大障碍。

  保障有缺失,政策距离远。包括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设施不配套、经费投入不充分等多个方面。例如,我市历史建筑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地下文物保护等至今没有列入市财政预算,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少,与兄弟市州相差甚远。

  经过深入调研,调研组对推动“申名”成功已经形成共识。他们认为,对衡阳这样一座“申名”优势突出、缺陷比较明显的城市,要实现自我突破、后发赶超,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需要重新构建、提质升级。

  在近日召开的市政协专题协商会议上,专家们向市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坚定必胜信心。锁定“十三五”规划确定的“2020年前,通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验收”的目标不动摇;准确把握“申名”评估标准,做到保护与申报双管齐下、建设与利用齐头并进;积极营造氛围,将“申名”纳入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宣传范围,共部署、同安排,努力做到让“申名”工作家喻户晓、名城保护蔚然成风。

  压实工作责任。尽快修订完善《“申名”工作方案》,重新制定《衡阳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任务分解表》,制定具体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细化各部门职责任务,并将“申名”工作任务列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和各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形成“申名”工作任务倒逼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补齐“申名”短板。抓紧完善《衡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编制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紫线规划》等;下大气力补齐我市历史文化街区这块“申名”工作短板,争取经省审批的历史文化街区不少于5个;并抓紧修缮文物古迹,大力开展文化研究,编辑出版《古代衡阳城市发展研究》《衡阳抗战文化研究》等多个类型的历史文化研究专著。

  完善保障体系。配强“申名”工作专班,抓紧调整衡阳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重点调整充实“申名”办的力量;拓宽专项经费渠道,大幅度持续增加市、区两级政府主导型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资助、银行贷款”的多元投融资机制,破解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的资金瓶颈;出台名城保护措施,加大文物执法力度。

  形成强大合力。要主动对接,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并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申名”工作, 在全市上下形成“市委发动、政府行动、人大政协推动、社会各界互动”的“申名”工作格局;要牢固树立“申名”工作全市一盘棋的思想,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构建全市名城保护的完整体系;要把“申名”工作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最美地级市、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美丽乡村等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树立“历史文化+各项产业”理念,逐步形成文化、商业、旅游一体的发展新模式,让名城文化资源在衡州大地真正亮起来、活起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申名”期待自我突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调研组认为,长春、齐齐哈尔、岳阳、永州四市成功“申名”的经验很值得我市借鉴。

  调研显示,这些城市在明确“申名”目标以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做到“一张蓝图管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全市上下靠着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调度,并出面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这些城市“申名”的机构位高权重、一言九鼎,各相关单位守土有责、主动担当,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上一呼百应、不遗余力。尤其是高权威的调度机制和强有力的问效问责机制,让这些城市的“申名”工作扶摇直上、大放异彩。同时,十分注重加强与国家和省直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聘请的专家团队身当其境、把脉问诊。申报城市更是迅速反应,及时整改。建立了专门的专家咨询机构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并颁布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个管理办法,启动非遗名师传艺支持计划等,建立“申名”工作长效机制。2006年,长春市委托清华大学编制了《长春市城市紫线划定成果》,并陆续出台了一批与历史保护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再如,长春一个历史文化街区投入改造经费就达6亿元。2013年,岳阳市政府出台了《岳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名城保护专项经费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并逐年递增。永州市按照“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投巨资保持古街区原有走向、空间尺度和历史元素,还原老建筑的历史风貌,近年用于重点文物的修缮资金多达14.8亿元。2011年,齐齐哈尔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齐齐哈尔市历史文化历史建筑保护条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衡阳“申名”,“一步之遥”如何跨越?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衡阳“申名”,“一步之遥”如何跨越? 2018-08-02 2 2018年08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