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南岳,涓水之畔,古城衡山一个叫做“白果”的地方,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这里曾经留下浓墨重彩的足迹。
1923年9月,岳北农工会在这里诞生。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最早的农民革命组织之一,在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重大的贡献,为湖南乃至全中国的农民运动,播下了激情燃烧的火种。
7月12日,“红色足迹”采访组走进了这片神圣的土地。
乾坤巨变——
一夜之间岳北成了农民的天下
白墙,青瓦,红窗棱。
绿油油的稻田旁,衡山县白果镇岳北村的刘捷三公祠,显得宁静而安详。
然而,95年前,这里却是一场革命的风暴眼,一次“星火的爆发地”。
岳北,主要指衡山县南岳衡山以北的农村,以白果镇为中心,方圆数十里。
1921年,大官僚、大军阀赵恒惕窃取了湖南省省长职务之后,对劳苦大众横征暴敛,在他的“胞衣地”,岳北农民的生活更是极其困苦,许多人被迫流浪到安源、水口山等地做矿工、做苦力。
当时水口山、安源有组织的罢工浪潮,有力地启发了白果农民的觉悟。加之当时谭延闿和赵恒惕两个军阀,正在为争夺湖南的统治权而展开激烈斗争,客观上为岳北农工会的公开亮相提供了最佳时机。
1923年春夏之交,受毛泽东和中共湘区委的派遣,刘东轩和谢怀德从水口山回到家乡,带来了革命的火种,擂响了农民运动的战鼓。
1923年9月16日,象征“工农握手革命”的岳北农工会正式成立。会址就设在刘捷三公祠。
这天,刘捷三公祠门前的沙洲上人山人海,约4000多名农民及手工业者聚集在一起,群情激奋,欢庆岳北的大喜事。“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减租减息”,口号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沉睡千年的衡山岳北呈现出从未有过的奇观。
岳北农工会成立后,根据农民最迫切的经济要求,做出了不准囤积居奇、阻止谷米出境的决定。
白果的大地主们不顾农民的疾苦,将囤积的粮食偷运到长沙等地卖高价。岳北农工会率领2000余名农民,手持木棍锄头赶到晓岚港展开了阻禁运动,将收缴的粮食全部平价分给了农民,农民欢欣鼓舞,岳北农工会因此名声大震。不仅当地农民积极响应,而且毗邻的衡阳、湘乡、湘潭等县的农民也纷纷加入,至1923年10月初,会员剧增至4万多人。
一夜之间乾坤巨变,岳北成了农民的天下。
“岳北精神”——
“敢于抗争,敢于进取,不屈不挠”
岳北农工会还开展了减租减息、退押斗争,铲除吸食鸦片、赌博等各种恶习,筑路修桥,开荒造林,兴办学校等,妇女解放运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白果地方的女子们,结队拥入祠堂,一屁股坐下便吃酒”,这个岳北妇女闹祠堂的典故,至今仍被白果人所津津乐道。
这一系列斗争震惊了赵恒惕。他不能容忍自己的“后院起火”,于是从1923年11月起,开始派兵镇压岳北农工会,逮捕了刘东轩和谢怀德等农会领袖,枪杀了农会骨干周德二、赵丙炎、廖芳炳、李玉邕(时称“岳北四烈士”),逮捕农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70多人,焚烧岳北农工会会址。
毛泽东对岳北农工会给予了高度评价:“衡山岳北农工会成立不足3个月,虽然被赵恒惕用武力扼杀了,但岳北农工会诞生的意义较法国巴黎公社并不逊色。这是中华大地最早的农民革命组织之一,是湖南农民运动的先声。她在广大农民中传播的火种必然很快蔓延三湘四水。湖南农村大革命的风暴正在席卷而来。”
岳北农工会旧址义务讲解员告诉记者,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来到这里,感受当年那段激情的历史,缅怀那些远逝的英魂。去年一年就接待了8万多人次。
我们问到“岳北精神”,白果镇党委书记刘衡岳总结为“敢于抗争,敢于进取,不屈不挠”。
如今,衡山人民正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2017年,白果镇坚持“生态靓镇、农业强镇、旅游旺镇、商贸活镇”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旅游发展、完善民生保障、加强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努力建设成为一个宜居、宜游、宜业、宜商的后山片中心镇。去年该镇获评“全国文明村镇”。
【旧址简介】
刘捷三公祠是一座土木结构的四合院,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坐落在白果镇的S314省道旁不远,与南岳衡山遥遥相望。而在岳北农工会被镇压时,这里也一度成为火海,次年才得以重修。197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行车路线1:从衡山县城出发,沿着省道S314行驶32.5公里到达。
行车路线2:从市区出发,沿衡州大道上岳临高速行驶62公里,在白果收费站下,沿着省道S314行驶4.3公里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