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12月04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参与市场角力,这些企业为什么能持续抗衡?
  金则利特种合金有限公司火热的生产场景■彭斌  摄

  5

  策划:林新华  执行:王靖

  引人才:

  高薪+诚意

  留人才:

  待遇+情感

  ■文/本报记者   李 娟

  衡阳当前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人才危机。

  就在11月底,江浙一带传来各种揽才新政的消息:浙江再出33条人才政策,广纳天下良才,制度、体系更积极开放。

  此前,紧邻的省会长沙出台 “人才新政22条”落地已逾百日,释放的是人才强磁场效应……

  一场人才争夺战已在全国范围打响。衡阳若不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未来很可能会陷入人才空心化的窘境。

  令人欣慰的是,衡阳仍有一批企业深谋远虑,在人才的“选、育、用、留”上使出了“看家本领”,正因为有了人才的支撑,在激烈的市场角力中,这些企业才能持续抗衡,不仅赢得了长足发展,还一直保持行业领跑地位。

  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衡阳不少企业留不住人才。要想留住人才还真得动一番脑筋、花一番心思。

  “衡变女婿”的故事现在听来依然令人感动。故事是这样的:衡变公司因其行业特殊性,员工以男性居多,公司对他们的个人情感婚姻问题特别关心,为解决其后顾之忧,安心留在企业,留在衡阳发展,公司几乎每个月都会精心组织与衡阳本土企事业单位进行联谊活动,企业的青年才俊纷纷融入衡阳生活圈子,融入这座城市。这还不够,衡变公司每年都会举行大型集体婚礼,用心的婚礼规划设计,处处彰显着公司的人文关怀。在集体婚礼中“成功牵手”妻子的“男嘉宾”就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衡变女婿”。

  这张“温情牌”,让衡变公司显得更有温度。它用最温情的方式对待人才,人才也以“死心塌地”的态度给予回应,并将对公司的情感转化为工作动力,为衡变公司的每一次成长与飞跃做出贡献。

  公司一位3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白洋最近成为了榜样,他用13个月的时间,在乌干达拿下了2.23亿美元的大单,创下了衡变销售纪录。公司立即召开全体职工大会表彰,并由总经理种衍民亲自颁奖。身戴大红花,站在领奖台的白洋明白这份荣誉饱含企业对人才的一番深情、一份尊重。

  尊重人才,方能留住人才。对做出贡献的人才施以激励,便是尊重人才的具体体现。南岳电控近年来公司拨专款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奖励50多辆价值10万元的小轿车。湖南机油泵设立了发明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奖励,最高的一个项目可奖50万元。

  在湖南机油泵有一项特别有意思的奖项叫“服务二十周年”纪念奖章,这一奖项是用来表彰为公司服务二十周年的员工,并由董事长亲自颁发。这一奖项是对员工为企业奉献的肯定,有惺惺相惜之意。

  莲湖广场招聘会现场■罗盟  摄

  延伸阅读

  衡阳的“人才强市”战略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政策也不断推陈出新,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力度上不断加大,为衡阳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据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人才引进方面,自201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并出台了《衡阳市关于引进紧缺型创新型人才暂行办法》,为22家企业引进81人;2016年年初,衡阳出台了《衡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旨在为衡阳企业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等5大类高层次人才,据统计,目前已有7家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18人。

  在人才培选方面,推进实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市级技能领军人才、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重点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根据《衡阳市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管理暂行办法》,我市评出首届49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此外,市级人才政策,国家、省重大人才工程也在我市开展实施。比如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湖湘人才支持计划、省科技特派员等人才工程项目。数据显示,目前我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48人。

  在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湘油泵”)的生产车间里,你会发现,经常有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出现。

  据该公司董事长许仲秋透露,这些都是他从英国路虎汽车、美国通用和日本丰田花重金聘请的资深研发专家。

  你或许会感到惊讶,高端人才一般都被沿海发达地区“垄断”,怎么会出现在经济并不算发达的内陆县城里?

  在湘油泵的企业文化里,“节约”排在前位。“节约一滴水、一两油、一度电、一张纸……降低成本,节省开支。”但对于高端人才的引进,许仲秋却毫不吝啬,因为他明白:“企业的竞争力,关键在人才。”

  要想引进一个高端人才,诱人的薪酬是一方面,公司的诚意更具吸引力。许仲秋回忆,他曾为了引进一个精通发动机技术的工程师,多次拜访,促膝交流,活脱脱“三顾茅庐”。这或许就是为何“湘油泵”虽偏居县城,却依然能够招揽国际性人才的关键所在。

  “我们一直都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引进高端人才。”许仲秋介绍,近几年,不但高薪引进了国外同行业优秀人才,还从国内同行业引进了大批资深专家,广纳国内国际一流人才,打造了一支高端的创新型技术人才队伍。如今,经过精心打造,公司目前拥有博士4个,外聘博士10多个,硕士生、本科生比比皆是。

  “湘油泵”还与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8所科研院校一起讨论交流、联合攻关,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为企业攻克技术难题打通新门路。

  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衡变公司”)的一份人才引进数据清单,也诠释了衡变公司在人才引进上的“孜孜不倦”:从2012年至今,衡变公司共引进中高级人才106人。今年以来,已引进中高级人才28人,招聘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28人(其中博士3人,海外留学生5人),招聘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88人。

  “要大量引进优秀人才,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去!”衡变公司总经理种衍民曾在采访中这样直白地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求贤若渴。

  人才聚,事业兴。

  衡阳要想振兴实体经济,人才是绝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在各大项目建设的最前沿,在企业创新转型的关键期……人才,无疑都是最巨大的财富和驱动力。

  记者采访多家企业,在人才的“选、育、用、留”上,施尽了“千方百计”:他们或利用“政策牌”引进优秀人;或主打“温情牌”,为留住高端人才倾注感情;他们或优化“结构层”,打造不同层次的人才梯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如此,在衡阳“人才紧缺”的大势中,这些企业才能令众多人才“心存向往”,并心甘情愿留下来“施展才华”,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聚才等于聚智,聚智才有发展。这些由企业招揽并留住的“智囊”,令企业参与市场角力时,能持续抗衡,成为业内佼佼者,取得生生不息的长足发展。

  总之,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采访手记

  育人才:

  培训+晋升

  外埠经验

  引进来的人才,如何培育?这也是企业面临的一大棘手难题。

  记者走访的南岳电控(衡阳)工业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岳电控”),在人才培育上颇有心得。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大部分技术和管理人才都是通过企业长期的培育走向了更高、更好的事业发展平台。

  公司分层次设立了不同的发展平台,以及符合员工自身的职业规划:比如,对于中层管理人员,公司设立“高层后备干部人才库”,定期委派优秀中层管理干部赴各发动机厂、专业培训机构参加领导力培训,并且有针对性地放到各部门进行任职锻炼,条件成熟即予以晋升。公司还为一般管理及技术人员设立了技术职级,经综合考核及评定,优秀者可晋升为正、副主任工程师或正、副主任经济师等技术职务。

  另外,记者注意到,该公司的员工培训特别丰富。他们每年都会分层次对各类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如:组织开展高层领导培训、中层干部培训、一般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班组长培训、一线操作工应知应会培训等,员工受培训面达100%。

  该公司总经理周志金介绍,近年来,公司先后挑选了10多名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带薪脱产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派遣300多人次优秀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国外进行短期考察和培训,这些员工学成回厂后,用他们所学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为企业发展助力。

  衡变公司副总经理朱志勇也畅谈了企业关于人才培育的经验。“我们的现场培训角培训的人员便是各大技术学校的在校学生。他们到生产一线实践,既是学生,也是员工,真正做到了产学结合;我们还打造了企业大学,对新入职的大学生,我们会进行5+X培训,即所有新入职大学生均要通过五门关于变压器的必修课,和所对应岗位的专业知识课的学习培训;每一位新入职的员工都必须在我们企业车间实践一年!”

  襄阳:优秀项目最高可获1亿股权投资

  11月11日,襄阳市推出升级版“隆中人才计划”。该市针对产业发展有重大贡献、能够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最高可支持1亿元;建立风投补偿机制,单个投资机构每年度最高可获600万元风投补偿。对入选项目可提供100万元至300万元启动资金,并配套实施隆中人才公寓、隆中人才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等十大人才工程,工作场所前三年免租,3年每年20万元的创业团队薪酬补贴。

  苏州:企业猎头引才,最高可获百万补贴

  今年10月份,苏州市人社局发布消息,将全面启动苏州市首轮企业猎头引才补贴。根据规定,企业通过人才中介机构猎聘人才,最高可获100万元引才补贴。该项引才补贴的申报对象为通过人才中介机构实施招才引智的企业,引才补贴按照企业给付人才中介机构佣金的50%确定,且不超过企业给付人才的相应薪酬比例。单个企业当年补贴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上海:338家国企实现员工持股 

  11月,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新成效,员工持股企业累计338家,上海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把企业的核心骨干队伍、科技领域经营管理者的利益和企业联系起来,让他们分享到企业成长的红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参与市场角力,这些企业为什么能持续抗衡?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参与市场角力,这些企业为什么能持续抗衡? 2017-12-04 2 2017年12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