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
11月14日,机器人“智医助理”收到2017年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测试成绩单。数据显示,在全国同期53万名考生中,这一成绩可排中上等水平。
“智医助理”今年2月由清华-讯飞联合实验室开发,能够实现自主学习、自主推理、自主判断,将于明年3月在全国推广,有助于提升医生的诊断精度,缩短诊疗周期。由于其仅通过笔试测试,没有参加实践技能测试,目前还无法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考试用时不超20分钟
成绩居全国中上水平
8月26日,2017年度全国临床执业医师综合笔试测试首日。人工智能系统“智医助理”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安徽省卫计委指导,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监管下,参加了为期两天,前后四场的笔试。
记者从联合实验室获悉,“智医助理”所在考场是国家医学考试中心指定的断网、无信号考场,答题过程全程公证。这是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机器人首次与人类考生同步参与“国家级”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首次应答能力测试。
两天下来,每场考试规定时间是150分钟,“智医助理”机器人的实际答题时间分别为17分36秒、13分46秒、5分09秒和16分44秒,场均用时15分零8秒。
11月14日,联合实验室对外通报称,经过专家阅评,“智医助理”总分456分,位居全国考生中上水平。这也是全球范围内,机器人首次通过医学领域综合笔试。
此前有相关技术沉淀
后天不断学习得高分
“智医助理”从立项到通过医考,前后共9个月。这不是人工智能技术初次涉足医疗领域。安徽省立医院院长许戈良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曾介绍,2016年6月,安徽省立医院与科大讯飞合作研发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一年来,这一系统通过学习68万张肺部CT影像资料,在省立医院CT室辅助医生诊断了约11000人次的CT影像资料,诊断准确率达94%。
此后,安徽省立智慧医院成立,智能导诊导医机器人、人工智能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等人工智能设备都已进入应用阶段。即便如此,对于人工智能而言,要想通过医学综合测试,技术上仍然存在难度。记者了解到,“智医助理”初代产品做模拟测试题时,得分并不高,但在学习了近百万张医学影像资料、53本专业医学教材、200万去标识化真实电子病历、40万医疗文献及病历报告,经历不断迭代和研发后,最终取得高分。
【解密】
拥有海量知识库
能进行综合分析
一种观点认为,“智医助理”的得分秘诀是“题海战术”,依赖电脑强大的记忆能力。对此,清华-讯飞联合实验室主任吴及予以否认。
吴及介绍,笔试的题型每年都在变化,且目前“病例型”试题比例已达50%以上,因此,单纯依靠记忆能力和快速检索能力答题,显然行不通。吴及表示,“智医助理”通过医考,是因为其具备了自主学习、自主推理、自主判断能力。
吴及称,联合实验室将包括医学本科教材、临床指南和经典病例等在内的海量资料录入“智医助理”,使其拥有庞大的医学知识库。此外,通过“关键点语义推理”、“上下文语义推理”等算法,提升机器的文字推理能力。
也就是说,“智医助理”在获得专业知识库后,通过技术革新使其具备深度思考、综合运用能力,并最终完成医学知识测试。这一过程中,机器将完成从推理到分析判断的过程。
【观点】
机器人能辅助诊疗
不会取代医生工作
人工智能技术会不会替代人类医生?项目负责人之一、科大讯飞医疗总经理陶晓东曾公开表示,独自行医不会是“智医助理”发展方向。其称,实际诊疗过程中常有突发情况,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只是掌握了专业知识,还不能完全实现对知识的运用。吴及也表示,机器人能够起到辅助诊疗作用,但不会尝试代替医生进行独立诊疗,更不会取代人。
按照联合实验室的计划,“智医助理”应用后,将用于开展医学教育、规范化培训方面的研究。另外,也将辅助医生进行临床诊疗,有助于提升医生诊断精度,缩短诊疗周期,起到“医疗秘书”作用。例如,传统的阅读病历和入院记录工作,技术要求不高,但需耗费医生精力,未来可由机器人进行,并通过理解和提取信息,给出初步诊断建议。此外,在后续观察中,“智医助理”还可以提供更多诊疗建议供医生选择。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