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面三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9月09日 星期六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领”为贫困户架起“增收桥”
  ■本报记者  胡建军   通讯员  尹维龙

  “在公司的湘莲基地采摘莲蓬,一天有80块的收入啊,我做梦都没想到有这么好的事情……”近日,常宁市洋泉镇洋洲村13组62岁的贫困户秦红姣说起在家门口的就业,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村里人都说秦红姣是个“苦命人”,老伴因患心脏病、糖尿病,多年无劳动能力,唯一的女儿外嫁他乡,对父母的照顾有限。家里重担全都压在秦红姣身上,除了照顾老伴的起居,她还要靠做农活的微薄收入维持正常生活开支。自从常宁市煜文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公司为她提供了田间除草、插秧、收稻谷、采摘莲蓬等农活,一年就多出了3000元左右的收入,生活信心大增。

  今年37岁的邓登文是煜文农业的创立者。2007年,他从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辞职南下深圳创办培训学校,积累了可观的收入,原本打算就这么好好地经营着培训学校,过舒适的“白领”生活。但是有一年,回乡探亲的邓登文看到家乡的落后面貌,让他改变了之前的想法。

  2011年,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毅然放弃了在深圳的事业,返乡创业。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常宁气候适合种植脆冠梨,且脆冠梨利润还不错,于是在蓬塘乡流转了500亩土地发展脆冠梨种植。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创业之初,土地流转资金,果苗呵护,果子销售等问题,让邓登文忙得焦头烂额。经过几年的艰辛“打拼”,他不仅基本掌握了脆冠梨种植技术,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14年,他成立了常宁市煜文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流转了洋泉镇坦冲、高林、巷坪、洋泉、洋洲等5个村的土地和水田,发展湘莲、水稻、稻花鸭、黑山羊、生猪等种养殖产业。2015年,他到湘潭考察学习农产品种销经验,发现种植湘莲利润可观,于是决心在家乡大面积扩种湘莲。2016年,在洋泉镇的大力支持下,他流转了该镇坦冲、高林、洋洲等村1360多亩水田种植湘莲。

  眼下正是采摘莲蓬的大好时节,在洋泉镇坦冲村千亩湘莲种植基地现场,一望无涯的荷花姹紫嫣红。

  “这些采摘好的莲蓬通过三轮车运到加工基地进行加工,包装后再运到湘潭销售,收益还不错。”邓登文算了一笔经济账,除去成本和开支,每亩湘莲能有800元的纯收入。

  今年58岁的贫困户詹先林,之前一直靠做零活、打点工维持生计,如今被邓登文请到公司专门养鸭,每个月还能领取2300元的工资。

  在公司的水稻种植基地,一望无垠的金黄色稻谷映出一派丰收景象。据邓登文介绍,今年公司的2600亩水稻(其中有机水稻1000亩)收割工作已大面积铺开,高峰期请了周边300多位村民帮忙抢收,并按照100元/天的工资标准发放到人。

  据了解,该公司通过“提供生产资料+贫困户务工+加工销售”的模式,为周边贫困户提供了采摘莲蓬、田间除草、插秧、收稻谷等就业机会,为147名贫困群众架起了一座“增收桥”。

  谈及下一步打算,邓登文想继续通过发展帮扶产业,逐年提高租金标准,扩大公司生产经营规模,邀请贫困户加盟等形式,再帮助200户以上贫困户早日摘掉贫困“帽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白领”为贫困户架起“增收桥”
网店成违禁品“热销地”
汽摩运动爱好者 有了“家”
我市有38家企业列入名单
石鼓区表彰56名优秀教师
大多数人“烟龄”始于青少年时期
衡阳日报版面三A03“白领”为贫困户架起“增收桥” 2017-09-09 2 2017年09月0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