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生之首,孩子的成长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让孩子“上好学”、“能成才”是每个家庭最大的期盼。五年来,我市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教育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一所所新校拔地而起,一批批名师脱颖而出,教育硬件软件量、质大提升,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理念落实到一个个教育细节——公平、优质、特色的衡阳教育品牌越来越亮眼。
均衡:让更多孩子上好学
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质量的一个结合点,抓住了均衡,也就抓住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和义务教育的质量。一段时间来,“择校热”高烧不退,大班额成为家长最关心的教育难题。2013年,市城区小学班级平均人数超过50人的学校有32所,最大班额77人。
对此,我市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战略部署中,明确提出“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破解择校难题”,并出台了《衡阳市2014-2020年城区中小学校布局规划》、计划在2014-2020年将新建学校35所,市、区两级财政直接投资约7.3亿;改扩建26所学校,市、区两级财政投资约3.4亿,两项总计约10.7亿。
在科学布局的基础上,从2014年开始,我市实施以新建和改扩建为主要内容的化解城区小学大班额“三年行动计划”。3年时间全市改建、新建学校26所,增加学位15000多个。在市城区,从2015年开始,一年级招生每个班均低于50个人,有效化解了大班额现象。
不仅如此,我市还加大了对原有学校的软硬件升级。不管是建设城区内的优质学校,还是偏远地区的薄弱学校——“一个都不能少”。单就教育信息化方面,最基础的“班班通”已实现全覆盖,实验室、六大功能室、校园网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师资方面,近5年全市共招聘教师11374人(含特岗教师5525人),新进教师百分之八十以上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促进师资均衡配置。与此同时,我市于2014年启动“名师工程”建设,评选出46名市级学科带头人、568名市级骨干教师,常规的国培、市培的送培率、到培率和合格率已达到了100%,有效促进了全市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
如今,当一座座新学校拔地而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多了一所学校”,这更是一个现代化的学习乐园;当一个个功能室应运而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多了一个教室”,这更体现了区域教育硬件的提档升级;当每间教室都能畅通连接互联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多了一根网线”,这更意味着“均衡教育”在“云课堂”、“微课”、“慕课”中走向时代发展的深处,孩子们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
树人: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
“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命题或许过于庞大。但学校教育首先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先为学生“塑心”,再为学生“塑脑”,让学生学习知识文化,更锻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按照惯例,市实验小学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都是展示班级风采的舞台。在一次主题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学会感恩”的主题活动进行后不久,有班主任收到家长短信:“今天晚饭后孩子主动提出洗碗,睡觉前还为我们打好了洗脚水端到面前。孩子说同学在升旗仪式上呼吁大家感恩,首先就想到了辛苦工作的父母……”
自2013年以来,市教育局在全市2296所中小学校、近100万中小学生中大力开展养成教育活动,把大道理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逐步形成中小学养成教育“衡阳模式”。如今的衡阳中小学校园内,校园更干净了,助人为乐的多了,课堂纪律更好了,爱学习的人更多了。
与加强德育教育相辅相成的,是通过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能力。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把素质教育特色项目开进了日常课程。大课间走进各中小学,总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热烈氛围。或是全校齐奏葫芦丝,或是分年级进行足球操、篮球赛,还有武术、版画、国学等特色活动。截至目前,我市有68所中小学校被授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珠晖区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
近年来,在省内外大大小小的体艺赛事中,领奖台上总能看到衡阳学子的身影,甚至还有不少学生走上国家级领奖台。“我们最看重的并不是一个奖牌一个名次,而是希望孩子在比赛中变得更加阳光、自信,学会努力和付出,满怀正能量地走好今后的路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市教育局局长周法清如是说。
■“数”说教育民生——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市近5年创建了1449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全面改造薄弱学校3年累计投入资金153062万元,校舍开工面积864395平方米,竣工面积717142平方米;化解大班额改扩建26所学校,增加学位15000余个。目前,全市小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99.8%,初中生入学率98.6%,适龄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88%,338570名留守儿童全部建档。教育质量连年提升,高考全市二本上线总人数均居全省第二位,职业教育在全国省职业技能大赛中成绩稳居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