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订单式”培养学生上万名
■本报记者 向吟吟
一个职高生,还未毕业,就已被“下单”就业,且月薪已将近4000元。有这样的好事?没错,这样的精彩就发生在一个名叫刘东湘的90后小伙身上。
刘东湘是衡阳技师学院12级数控加工专业班的学生。今年1月,衡阳技师学院与南岳电控共同开展 “现代学徒制”新型试点班,刘东湘和另外92名学生成为首批试点班受益者。
在这几个月的学习中,他们既是学校学生又是企业学徒,除了在学校完成基本的基础理论课程外,大部分时间将在南岳电控跟着指定的师傅见习和顶岗实习,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刘东湘已经能在生产线上独立且熟练完成各项操作并生产产品,因此被南岳电控提前录取就业。
“这批学生是‘现代学徒制’实施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实践技能水平很高,很受用人单位欢迎。”衡阳技师学院就业处处长张诚解释说,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便是“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相较于传统学徒制,最大不同就在于现代学徒制需要在“一带一”的技术传承中加入学历教育,让学生同时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和企业师傅的指导,同时能够有效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问题。其比订单式培养更精细化,体现了对技能人才的“私人订制”。
让企业师傅直接参与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的生产过程,这是我市职业院校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的具体举措,也是衡阳实施校企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
为建立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市教育行政部门主动牵头,各职业院校纷纷成立了由学校、发改、人力资源、行业协会共同建立的联席会议,定期了解经济走势和市场需求。毗邻白沙洲工业园区的衡阳市职业中专,就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打造出了一个“园中校,校中厂”的办学新格局,该校与白沙洲工业园区联结,实现了学校与园区互动,与园内5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与富士康、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等36家企业建立了订单培养合作关系,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了14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专业核心教材25本。
与此同时,以主要高职院校牵头,整合相关学校、企业,成立职业教育集团,实现集团化办学,是我市职业教育对接地方产业的另一创举和亮点。2012年,湖南财工院牵头,衡阳先进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和衡阳现代服务业(财贸金融)职业教育集团成立,三年来先后为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培训1.6万余人;湖南高速铁路职院则牵头成立了湖南省盐卤化工产学研战略联盟,与上海先科桥梁隧道检测加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四家桥隧检测企业联合成立了“先科桥隧学院”,初步建立起了政行企校“四位一体”的长效合作机制。
来自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全市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与400多家单位签订了稳定的用人合同,与近200家企业单位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一年可“订单式”培养学生上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