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肇画像。
■廖和平
卢肇(818年—882年),字子发,江西宜春文标乡(现属分宜)人,唐代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状元,是科举制度诞生后江西第一位进士科状元,系晚唐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我国古代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共诞生了500多位状元。绝大部分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人才。全国范围内,每年考生有一两千人之多,而幸运儿就只有那么多,真可谓万里挑一,凤毛麟角。不难想象,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一个普通的读书人要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第一的状元,那是多么的不简单。
荣膺江西第一状元
据史书记载,卢肇从小“志在为儒,弱不好弄”。年少时虽家贫,但他笃志好学,自强不息。历经苦寒、苦读、苦考“三苦”。在没有及第之前屡遭歧视和嘲弄。由于出身贫寒,他参加当地的选拔考试时大家都看不起他。有人问他从哪里来,卢肇答:“我从袁州来。”旁边又有一人轻蔑地问:“袁州也能出举子吗?还没听说过哩!”卢肇坦然答道:“袁州举子就像沅江出龟甲一样,九肋的很少。”卢肇家乡袁州的沅江流域出产异龟。在场的人都佩服他对答的巧妙,也就不再难为他了。
开成元年(836年),卢肇参加了江西解试,尽管他答卷出类拔萃,却因为出身被考试官定为最后一名。当时被录取的举子照例地给主考官写封“谢启”,卢肇在谢启中写的是“巨鳌赑屃,首冠灵山”。他借用晋代左思《吴都赋》中的话,意思是说巨鳌非常用力地用头顶着灵山,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卢肇与同乡富家子弟黄颇相约一起进京赶考。临走那天,袁州太守特地为黄颇在驿站里设宴饯行,卢肇出身寒微,太守没把他放在眼里,当然不会请他。他只得骑着一头瘦驴从驿站旁冷冷清清地经过,出城10里外,等黄颇相伴启程。
一再遭到嘲讽和冷遇的卢肇,发誓要争个状元。
武宗会昌三年(843年)癸亥科,25岁的卢肇凭着过人的文才,又得宰相李德裕之助,才魁天下,状元及第,为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郎。
卢肇回乡省亲时,袁州太守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不仅远道相迎,而且殷勤举办酒宴,还特地为他筹办了一场龙舟竞渡。卢肇触景生情,即席口占一绝《及第后江陵观竞渡寄袁州刺史成应元》: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很显然,卢肇最后两句语带双关:表面是说龙舟夺了第一,而言外之意则是说自己去年的遭遇。一时“锦标状元”之称传遍袁州内外。“锦标”后来成了一个名词,成了一个典故。
卢肇先后在歙州、连州、宣州、池州、吉州做过刺史。所到之处颇有文名,官誉亦佳,又因他作为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李德裕的得意门生,入仕后并未介入当时的“牛李党争”。“是以在官场之中,傲然孑立,全无亲党”,故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清朝袁寿龄作《卢状元肇》赞曰:
闲将逸事综前朝,赋就天河与海潮。
学术能诗韩吏部,功名不党李文尧。
千秋介节传卢后,一代雄才夺锦标。
遥望状元洲畔水,风光此日未全消。
卢肇政事之余,勤于笔耕,一生著述很多,有《李谟》《文标集》《届堂龟鉴》《卢子史录》《逸史》《愈风集》《大统赋注》《唐摭言》《云溪友议》等一百几十卷,比较著名的是《汉堤诗》《海潮赋》和《天河赋》。南宋袁州教授童宗在《文标集序》中评价他的才学:“其为文,驰骋上下,伟丽可观。自长庆年间以来,虽善鸣者,罕有其比。当时达官宿儒皆推重之”。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以文翰知名海内而工于书札。”
以禅诗礼赞南岳
所有的旅行都是为了心愿而出发。
山辉水映、人杰地灵、国之寿岳、民之寿山的南岳,是濡养硕儒雅士的摇篮,是滋长文哲灵思的泉源。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这片土地留下生命的足迹,创作出激情的佳作,以致文星焕彩。
卢肇状元及第后,未立即为官,而是在经历短暂的江南漫游后才入仕的。卢肇扬眉吐气,多年积郁一扫而光。何惧山高水长,何惧江遥湖远?他来到了心仪的南岳,徒步策杖攀萝登上祝融绝顶,衡岳群峰尽收眼底,当即赋诗《登祝融寺兰若》(一作《登南岳月宫兰若》):
祝融绝顶万余层,策杖攀萝步步登。
行到月宫霞外寺,白云相伴两三僧。
衡岳千仞起,祝融一峰高。南岳衡山主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位值离宫,以应火德,乃上古“火神”祝融君游息之所。峰顶有一座历史可以追溯至隋朝以前的宫殿。据唐李冲昭《南岳小录》记载,该殿为古祝融庙基,后称司天霍王庙,老圣帝殿、天尺庵,曾数度被毁。明代在此处建开元祠,后又废。清朝乾隆年间,在旧址上重建祝融殿,祀祝融君。
祝融殿占地近40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建筑。山门为三重楼阁式牌坊,拱券门上竖额“祝融峰”,门联为“寅宾出日,峻极于天”。庭院内西为走廊,东为厢房。正殿为木石结构,面阔3间,进深2间,抬梁式梁架,铁瓦硬山顶。殿中石柱有联曰:“望望七十二峰,工部游时,诗圣有谁能继响;遥遥一千余岁,文公去后,岳云从此不轻开”,此为女书法家周昭怡遗墨。殿后峭壁千仞,名曰“舍身崖”。祝融殿附近有望月坛、望日台,并有多处隋唐以来石刻,如有“接天”“云海”“仰止处”“青云满袖”“天外赏幽”“千堆绿”“一目千里”“山耸天上”“乾坤揽胜”等。字分篆、隶、真、草等,虽不见落款,却是满满的禅意。
会昌二年(842年),唐武宗发动“会昌法难”,大肆灭佛。当时朝廷崇奉道教,汰黜僧尼,不少寺庙被废,僧尼还俗。经过这次灭佛事件后,我国绝大部分佛教寺院的财产被剥夺,僧尼还俗,寺院遭废,经籍散失。“天下所拆寺院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人……”佛教由极盛而走向衰微。而南岳衡山虽历此劫难,但仍有“白云相伴两三僧”,可见虽则寂寞荒凉,却并未完全废弃,这在当时不能不算是一个奇迹。
历代文人学者礼赞祝融峰的诗作特别多。卢肇的诗意挥洒,气定神足。不但写尽衡岳祝融胜景,抒尽登游情怀,还自始至终描绘出了一位酷爱青山、潇洒出尘的游客——诗人自己的形象。
伟岸、秀丽、空灵、澄澈、静谧、和谐,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妙,只有不畏攀登、勇于探索,才能领略到这无限风光。这恐怕也是卢肇在南岳最大的收获。
他一路寻山觅水,访佛问道,最终来到云密峰下,山中古寺犹存,唐代律宗祖师法证(724年—801年)禅师曾居此,门下徒众三千。天宝十一年(752年),法证开始在南岳登坛开戒。近50年中,从法证受律者,凡五万余人,每年约千人。被唐肃宗钦定为“一尊天下的佛教大德”。柳宗元为之作《云峰寺和尚碑》。卢肇闻此,惊喜万分,借宿古寺,彻夜难眠,挥笔写下《题云峰寺》诗:
朔风振林壑,楼殿虚无间。
半夜云开月,流水满空山。
云峰寺,位于衡岳72峰之云密峰下,旧名功德林寺,至今尚有石灶、石甑、石井栏杆等遗迹。此诗着力表现深山老林中风起壑振、云开月出景象,突现山寺静谧深幽。诗见明弘治元年《衡山县志》卷六。
作者仅用20字就把一座古刹的“夜景图”写活了。置身云峰寺中,先是北风劲吹,老林深谷为之震撼,读来如闻其声,有动荡不安之感。次言云峰寺内,楼台殿宇,一片空寂,使人如临其境,顿觉无所依从。可见诗人心神不安,夜不入睡的情状。第三句一转,深夜三更时分,突然云开月出,清光如水,洒照这寂静的空山,迥然另一番景象。诗人沉浸在这和谐明净的月色之中,领略大自然的无尽美好,主客观如此契合,心灵得到净化。诗人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境界,北风劲吹没有给林壑古寺带来烦扰,而是吹散了密集的层云,赢得这“月光如水”的明净。
光明照耀了卢肇此次旅行。南岳衡山上下,那些相遇中没有怨恨,那碗素菜中没有厮杀。
约唐大中五年至八年(851年—854年),卢肇一度被贬到广东连州(今韶关)为官,得以再次畅游南岳,可惜记载不详,只留下无穷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