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雄兵出击》 以全景式战争片缅怀抗美援朝英雄 2023年10月15日  

■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建军 摄

  ■王   珉

  202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特殊节点,陈凯歌导演的《志愿军:雄兵出击》宏观、多维、全景式还原了新中国立国之战,有史诗质感,极具匠心且饱含真心。该片战争场面宏大,视觉效果冲击银幕,平行蒙太奇的灵活应用,串联起同时间的不同场景,整体格局远大于陈凯歌此前导演的《我和我的祖国》《长津湖》等作品。

  影片中由张颂文、章子怡、张子枫、王传君、郎月婷饰演的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天团首次亮相联合国,是重头戏之一。片末,一边是赴纽约的伍修权(张颂文饰演)等人在联合国大会上怒斥美国代表,另一边则是三连官兵死守松骨峰,两条线并驾齐驱。三连官兵死守松骨峰,为大部队的歼敌守住艰难缺口。后者的故事,取材自作家魏巍著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

  松骨峰三人组令人动容,他们代表中国志愿军的无畏精神:“只要有一人活着,就要把三连剩下的战士带回去。”“三连还有能打的吗?举个手。”乌漆黝黑的脸庞、血肉模糊的手掌,都让人痛心和敬佩。松骨峰上可能没有松树,但导演陈凯歌在影片中用松骨峰三人组等一线士兵来比喻“松骨峰”这个地方,用松树作为勇敢与坚贞的文化象征,来表达志愿军战士们的气概,凸显战争的悲壮。各种冷兵器对峙,志愿军被对手骑压在身上,用手抵住利刃,血流如注,死于刀下。志愿军用肉身怀抱炸药包对抗敌人的坦克,双脚日夜兼程跑出不可能的距离,每个场面都惊险刺激,又让人心疼。最终,中国外交天团收到前线传来最新情况的战报喜讯,美国士兵丢弃武器逃往安州,麦克阿瑟的“圣诞攻势”已经成为一个名词,伍修权与队友兴奋地拍掌欢呼。中国代表向世界喊出了争取民族复兴、捍卫人类和平的时代强音,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辉煌一笔,给联合国上的美国代表带来巨大的震慑。

  该片还展现了“夜渡大同江”“三所里阻击战”等战役。为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每场战役的具体情况,影片还加入了红色、蓝色动态的对抗图,清晰地标注了每场战役的行军路线和方位。该片不仅有《金刚川》叙事的效果,也有《长津湖》煽情的手段,还有《志愿军》靠字幕转折的质朴。在不同节点用字幕推进,让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明白事件进展,紧凑的时间线直白而简单地呈现出美国武装侵略朝鲜、威胁中国国土安全的状态,情况危急,更加凸显了志愿军艰苦作战的过程。

  除了战争部分带来的震撼以外,黄晓明挑战英雄角色,也真实演绎出江潮少将的传奇人生。黄晓明在该片中戏份不少,全程“扛剧”,作为关键人物串起全片。黄晓明一出场就自带角色光环,导演给了不少特写镜头。抬头看天、看表、训话……跟其他演员一闪而过的露面戏份相比,戏份尤多。黄晓明布置任务时,身着一套土黄色的军装,灰头土脸的模样一下就把观众带入战争中,紧抿的嘴和坚毅的眼神,手中动作和眼神在同一个频道,没有过去电视剧“油腻霸道总裁”的姿态。黄晓明和一群人演对手戏,每个表演动作都很自然,叉腰歪头的领导姿势,凸显了他在战场上超凡的勇气和智慧,带领部队与敌人开战前运筹帷幄。战场上的江潮是一个英勇杀敌的角色,黄晓明很好地把控了角色的神情和动作,不过分夸张,与敌人生死肉搏时,闭眼呲牙咧嘴猛开枪,他的出色表现赢得战友们的敬佩和敌人的畏惧,成为整个战役中耀眼的指挥明星。

  除了优点,该片也存在一些槽点。与之前同类型的战争片相比,该片节奏更加紧凑。影片虽有接近两个半小时以上的时长,但每场戏节奏都很快。同时,文戏和动作戏相互交错,展现了导演陈凯歌成熟的艺术构思。但也因为要展现的事件太多,无法集中展现戏剧矛盾,分段处理后,给人以冗长观影之感,这是“全景式战争片”无法回避的问题。大战役时,从国际政治局势到你死我活的壕沟,从首长到一线士兵,无数视角荟萃。不同角色的视野分散割裂,也有些导致主题不够明显,正如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同样存在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