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东
在唐代时,今天的湘南、两广一带地域被看作南蛮之地。得罪了朝廷的文人,有不少都贬谪到此。衡阳又是个交通要道,从中原来湘南或去两广的人,多经过此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衡州州城从衡阳湘江东岸移到湘江西岸,衡阳城便在西岸固定下来,并且扩展很快,人口急剧增长。据《新唐书》记载,至玄宗开元盛世,境内有3.37万户,为贞观年间(627—649年)的4.6倍;人口增至19.92万,为贞观年间的5.77倍。境内农业也很快恢复,产粮千万担,棉、茶、果、丝等全面发展,尤以茶、丝最负盛名,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域、中亚等地。为此,朝廷在衡阳设立茶监、丝织监。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朝廷在衡阳置衡州防御使,领衡、涪、岳、潭、郴、邵、永、道八州;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由此始),领衡、潭、邵、永、道五州,又治衡阳,衡阳几度成为湖南地区的政治中心。同时,衡山是五岳之一,又是南禅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也吸引了不少文人骚客、信徒香客,他们在游山前后,往往来到衡阳。在唐时,有相当多的文人和官员在衡阳留下足迹和佳句。
710年,唐睿宗李旦即位时,以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和武三思,将宋配徙钦州(今广西钦州市)。宋之问虽然文人无行,陷害张、武二人,但他与沈佺期共同对我国律诗格式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本人就是律诗大家。宋贬往钦州时,路过衡阳,其所作《晚泊湘江》诗,有“五岭凄惶客,三湘憔悴颜。况复秋雨霁,表里见衡山。路逐鹏南转,心依雁北还。惟余望乡泪,更染竹成斑”之句。
张九龄是唐代声誉很高的开元宰相,入仕以后,曾三次南还。其中第二次是开元十四年(726年)六月,刚从中书舍人改任太常少卿的张九龄奉玄宗之命祭祀南岳及南海(即南海神庙)。张九龄这次登岳后拜谒了司马承桢道士,还去了水帘洞、祝融峰、莲花峰、方广寺,留下《登南岳事毕谒司马道士》《湘中作》等不少诗作,接着,张九龄从衡山溯湘江抵衡阳,然后在秋夜行舟于耒阳溪上,“乘夕棹归舟”,继续前往广州祭祀南海神。
唐朝两个最有名的诗人——李白和杜甫,都到过衡阳。据詹锳著《李白诗论丛》所附的“李白游迹图”,李白曾到过衡阳。但查李白年谱及李白诗集,均难确定李白到衡阳的年代。《李白诗论丛》载:“李白于乾元元年终以永王事长流夜郎,上三峡,至巫山,遇赦得释,流落江夏、岳阳间,复南下潇湘,登九嶷诸山”。是则,李白到衡阳应是758年左右。当时,在从长沙经零陵途中,李白曾到南岳一游,时间在秋九月。宋代陈田夫撰的《南岳总胜集》和清代光绪年间编修的《湖南通志》及李元度《南岳志》,都收录了李白写的一首《游方广寺》诗。诗是:“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磬时闻一两声。”诗中描绘的情景,正是名山古刹的深秋景况,与李白游南岳的时令相吻合。
肃宗乾元二年(759年),遇赦后的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写了《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诗,诗前有序,诗的前四句“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飙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用夸张手法极写南岳之高。这是李白在前一年秋天实地游历南岳的基础上,加以想象而凝成的名句。800年后,明代的张居正在登上祝融峰顶,环视诸峰,极目远眺时,曾感叹说:“太白五峰晴雪飞花落洞庭之句,盖实景也。”
杜甫晚景凄凉,到处流浪。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初,比李白小11岁的杜甫从岳阳经长沙到衡阳。杜甫此次到衡阳的目的,是想投奔旧友、衡州刺史韦之晋。江行过衡山时,杜甫西望南岳,写下了《望岳》一诗。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诗,早年望东岳泰山,中年望西岳华山,晚年望南岳衡山。不料,就在杜甫一家4口去往衡阳的路上,韦之晋已改任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刺史。杜甫刚下船,便不得不与他所投奔的人告别。杜甫到处碰壁,在这年夏天离开衡阳,去了长沙。
大历五年(770年)春,湖南兵马使臧玠在长沙作乱。杜甫又不得不携妻子驾着小船南下到衡阳。他原计划从衡阳转往郴县,因为他的舅父崔伟当时任郴州录事参军。他逆耒水而上郴州,进入耒阳后遇到洪水大涨,5天得不到食物。耒阳县令聂某得到这个消息,立即写信问候他,给他送来丰富的酒肉。杜甫接受了这宝贵的赠品,还写了一首诗感谢聂县令。但是水势不退,他无法前行,不能当面把这首诗交给聂县令,只好掉转船头,又回衡阳北上。杜甫原想到汉阳,循汉水往长安,但贫穷和疾病使他没有走出湘江的能力。这一年冬天,他死在了湘江的船上。
杜甫三过衡州城期间,曾写下一些诗。他在《朱凤行》写道:“君不见潇湘之山衡山高,山巅朱凤声嗷嗷。侧身长顾求其群,翅垂口,噤心甚劳。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杜甫以朱凤自比,站在潇湘最高的山巅上鸣叫,怀着悲悯的心俯视其他的鸟儿,在尘网中挣扎,愿将自己的食物都分给百鸟和蝼蚁。他的《入衡州》五句提到“报主身已老,入朝病见妨。悠悠委薄俗,郁郁回刚肠。参错走洲渚,舂容转林篁。片帆左郴岸,通郭前衡阳。”反映了他老病交加,流落异地的心情。杜甫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春天里写下《归雁二首》,以雁归人未归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其一曰:“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最后一句最让人心酸,雁足系书是无法实现的传说,而自己想回故乡,像伯夷、叔齐那样采薇而食也都回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