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罗文鹏 图/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围
5月18日,“5·18博物馆日”和“5·19中国旅游日”首次在市博物馆“联袂出演”,其主题是:“感受博物馆的力量”和“感悟中华文化 享受美好旅程”。
听一曲《平沙落雁》,感受衡阳文化的韵味
琴声悠扬,水墨长袖,把文物的传奇故事娓娓道来……在充满古风雅韵的暖场节目中,活动正式启幕。
师承梅庵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衡阳青年琴师廖婷婷,现场为大家演奏一曲古琴曲《平沙落雁》。
它是中国十大古琴名曲之一,也是近400年来流传最广的古琴曲之一,直接得名于衡阳,取材于潇湘八景“平沙落雁”。
乐曲一会儿舒缓空灵,一会儿活泼灵动,一会儿和谐恬静……雁群、沙岸、水波,一幅暮色苍茫的水墨画,静静地铺展开来。
为让大家更好感受“美丽衡阳”,市文旅广体局现场启动“导游带您云旅游”活动,并向市民推荐衡阳市旅游精品线路。
穿越时空,体验文物修复师的“妙手匠心”
“妙手匠心”馆藏书画文物修复成果展正式开展,市博物馆首次展出修复后的明、清至民国等历代名家的艺术精品60余件(套),完美契合“博物馆的力量”这一主题。
其中,最令人称奇的,是22年前从明代古墓中考古发掘出来的两幅特别的书画作品——《七级浮屠》图轴、佛像经文图轴。它们经文物修复师的手,化腐朽为神奇,再次重见天日,于一笔一划中透着神秘的宗教气息。
省博物馆产品保护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谢俭华也来到活动现场,现场演示书画文物的修复技艺。
书画文物中的“镇馆之宝”:
明代《南岳七十二峰图》21年来首次公展
在书画展上,清代状元彭浚,以及曾国藩、郭嵩焘、左宗棠、李鸿章、杨度等湖湘历史名人的作品纷纷“走”出库房,让现代人有幸一睹风采。
但不要急着走开,不妨进入二楼展厅,看看那幅近3.5米长的山水画卷。它是明代的《南岳七十二峰图》,截至目前所发现的存世最古老的南岳七十二峰图,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书画类藏品中的“镇馆之宝”。这是它时隔21年后第一次与公众见面。
经过深入了解,这件珍宝背后有着坎坷的“身世”,不禁令人唏嘘、称奇。此画由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萧云从于明崇祯年间绘就,藏于民间,曾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浩劫,后被日军携至平江县,又几经坎坷,因缘际会,最终奇迹般地回到衡阳。1985年,经市博物馆原馆长蒋星星之手,收藏入库。如今能够一睹真容,实属难得。
画中将衡阳至长沙绵延数百里的南岳七十二峰及沿途城邑、村落、殿宇、寺庙、洲桥、古塔等名胜古迹一一绘出,并用蝇头小楷悉数标注。
看着画卷中湘水涟涟,白帆点点,峰峦起伏,树木叠翠……不禁为之着迷、感叹、惊奇,这是一场衡阳人最能懂的心灵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