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6日从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获悉,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即将结束“太空之旅”,在内蒙古中部草原的四子王旗着陆场着陆。而在着陆场万里之外的印度洋上,远望3号船已经抵达测控任务海域,正静待嫦娥“五姑娘”回家,为其保驾护航。
远望3号船要在黑暗中牵着嫦娥五号“放风筝”
嫦娥五号返回地球采用半弹道跳跃式再入方案,俗称在太空中“打水漂”。返回器在远离着陆区的位置再入大气层,接近第二宇宙速度,不仅会因高速飞行与大气摩擦进入黑障,而且在黑障区会因稠密大气的阻滞弹跳起来,被上层大气“弹”回太空,随后再次进入大气层正常着陆。远望3号船需要完成返回器初次再入大气层“黑障”附近的遥测、外测、光学测量任务。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技术部副主任房新兵形象地解释道:“此次任务就像在河面上打水漂一样,高速飞行的石块会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弹起再落下。在黑障区里的这一跳至关重要,如果跳不起来,返回器会摔得粉碎,如果跳过了,‘嫦娥’可能会逃离大气层,无法二次进入。”
按照任务计划,部署在印度洋预定海域的远望3号船,需要在黑暗中牵着嫦娥五号“放风筝”,为返回器穿越黑障区、实施关键一“跳”牵线搭桥,因此远望3号船在任务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除了任务中的技术难题外,海上测控是在天线转动、船舶晃动、目标移动的动态环境下进行的,受限条件较陆地更多、风险更大。设置船载测控天线仰角要兼顾雷达反射信号强度和天线跟踪能力,必须综合考量和分析比对,选择合适的测量船位和跟踪角度。而针对这些问题,远望3号船也早有准备。
“再入回收段,目标距离近、天线运动速度快,对‘黑障区’信号起伏、海区风阻和船体摇动等扰动因素较为极端,还要综合考虑三套测控设备遮挡角,对方案设计和捕获跟踪要求都极高。”远望3号船副船长刘晓祥说。
刘晓祥表示,目前远望3号船船舶动力、测控、通信等系统工作正常,性能稳定,参试人员的身体、心理也处于最佳状态,全体船员表示有能力、有信心完成好此次海上测控任务。
四子王旗着陆场时隔4年后再担重任
目前正值隆冬季节,严寒积雪条件下,返回器目标体积小,返回方式特殊,这些都给搜索回收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为此,担负搜索任务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搜索回收分队组织了多次演练。在日前着陆场系统开展的最后一次1比1模拟搜救综合演练中,接到北京中心第六次预报落点的通报后,空中、地面分队分别从待命点向返回器落点搜索前进。演练结果显示,空中分队到达现场迅速,地面分队处置工作有序,进一步检验了回收分队夜间搜索处置能力和装备性能指标。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研究员、嫦娥五号任务着陆场区指挥部成员兼技术组组长卞韩城说,返回器采用半弹道跳跃式返回方式,也就是俗称的“打水漂”返回方式,这种返回方式控制的难度非常大,导致回收区的范围也特别大。据了解,和载人飞船相比,嫦娥五号探测器的返回器体积只有飞船返回舱的约七分之一,可着陆场面积却是载人飞船的16倍,在冰天雪地的夜间寻找如此小的目标可谓难上加难。为此,搜救人员从技术上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将雷达的测量数据经过处理送到直升机和搜索车辆上,引导直升机和搜索车辆接近返回器,同时在直升机和搜索车辆上加装了高功率的探照灯,协助搜索人员快速发现目标。
此次搜索回收是四子王旗着陆场时隔4年后再一次执行任务,区域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增了大量铁丝围网、高压传输线路等设施。为了确保直升机能够在目标区域安全降落,地面搜救车辆能够顺利抵达,前期搜索回收分队结合冰雪夜间环境进行了近30次的着陆区地形勘察,主要勘察了回收区内的一些危险的地物和地貌,累计标注通信铁塔100余座、测风塔30余座、牧民点2800余处。同时,队员们还对回收区内的沟壑、断崖以及一些小湖泊进行了标记,为各级指挥员决策提供依据。
截至目前,着陆场系统已经开展了3次夜间搜索回收专项训练、1次积雪暗夜极寒条件搜索回收演练、1次大范围着陆偏差和3次全系统综合演练,搜索队伍具备空地协同联合搜救能力。
卞韩城说,如果把嫦娥五号整个任务比作一场接力跑,那么搜索回收任务就是最后冲刺的一棒,“目前,着陆场系统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圆满完成此次搜索回收任务。”
综合新华网、中新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