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7日通报,11月16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5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四川6例,上海4例,广东3例,天津1例,山东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36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81人,重症病例与前一日持平。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334例(其中重症病例4例),现有疑似病例2例。累计确诊病例371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382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1月16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53例(其中重症病例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1374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6361例,现有疑似病例2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874106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3995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2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转为确诊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当日解除医学观察45例(境外输入19例);尚在医学观察无症状感染者512例(境外输入406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6115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5466例(出院5198例,死亡108例),澳门特别行政区46例(出院46例),台湾地区603例(出院536例,死亡7例)。
A
警惕!
“冷链藏毒”频频曝出
冷链虾、冷冻牛肉、冷冻猪肉……短短几天时间,国内多省份频繁曝出冷链环境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当前,全球疫情依然汹涌,北半球又进入秋冬季,中国外防输入压力陡增。为防止病毒“冷链传输”、保护民众“舌尖上的安全”,各地已经展开无缝隙大排查,围堵防控漏洞。
16日,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通报称,11月15日,疾控部门在对厦门市某冷库进行常规例行抽检时,发现该冷库1份进口冷冻猪肉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经查,该批法国进口猪肉是从上海洋山港入关,共25吨。10月14日运抵厦门某冷库储存至今,整批冻品未使用,没有流入市场。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11月以来,在冷链环境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案例已经涉及天津、山东、湖北、福建、甘肃、河南、陕西等多省份。
仅11月13日至16日4天时间,就有山东的泗水、济南、梁山,以及陕西西安、河南郑州、湖北武汉、福建泉州、甘肃兰州、福建厦门等多地通报在冷链环境中检测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
上述地区的检测样本涉及冷链虾、冷冻牛肉、冷冻猪肉等,产地覆盖德国、阿根廷、沙特阿拉伯等地。
更令人警惕的是,早前在青岛和天津都已经出现了冷库装卸工人被感染的案例。
这其中,天津的确诊病例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该例病毒与北美3至6月份流行毒株高度近似,属于L基因型欧洲家系分支II(北美分支)。
B
各地围堵防控漏洞
冷链产品频频曝出问题,各地也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对涉及货物进行消毒封存的同时,也开展大规模排查。
兰州市发布通知要求,从13日起,全市所有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水产品市场、商场超市、冷冻冷藏库、冷链物流企业、餐饮企业,对进口冷链食品必须核验入境港口开具的有效期内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合格报告和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如无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合格报告和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不得购入、储存、销售、加工。
14日,福建发布紧急通知,要求高度重视进口冷链食品的安全监管工作,时刻警惕疫情输入风险。
通知还提出,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环节涉及单位和个人必须建立从业人员实名制管理台账,主动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相关环境、食品、人员“应检尽检”核酸检测,确保第一时间排查发现疫情风险、第一时间进行风险信息通报、第一时间组织管控处置部署。
此外,武汉市也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进口冷链食品核酸检测的通知”,对全市所有进口冷链食品进行全覆盖、无缝隙大排查。
C
累计抽查50个国家140家进口冷链食品生产企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此前就对媒体分析,冷链造就的低温环境,为病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存活空间。在零下20摄氏度的环境中,病毒一般可以存活数月之久。即使是普通的冷链运输,病毒也可存活好几周。在国际疫情态势未见缓解的大背景下,中国面临的外防输入压力陡增。
事实上,包括海关总署在内的多部门也对此加大力度严控输入风险。
今年9月11日,海关总署发布公告指出,同一境外生产企业输华冷链食品或其包装第1次和第2次被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的,海关分别暂停接受该企业产品进口申报1周,期满后自动恢复;同一境外生产企业先后被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3次及以上的,海关暂停接受该企业产品进口申报4周,期满后自动恢复。
10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又发布了《冷链食品生产经营新冠病毒防控技术指南》和《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
此外,海关总署会同交通部、国家卫健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研究制定《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要求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境内人员接触前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从源头上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
来自海关总署方面的消息显示,中国已经与有冷链食品输华贸易的全部109个国家的主管部门进行了沟通和磋商,累计抽查50个国家140家进口冷链食品生产企业,对查出问题的22家企业采取了暂停或撤销其注册资格等措施。
D
如何安全食用冷链食品?
冷链的终端在千家万户,“冷链藏毒”的风险不得不防。那么,疫情之中,我们在购买和食用冷链食品时究竟要注意什么?对此,疾控部门已经给出指导。
——选购时注意:
1.到正规的超市或市场选购生鲜产品,选购时可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反套住手挑选冷冻冰鲜食品,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同时,正确佩戴口罩。
2.购买预包装冷冻冰鲜食品时,要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食品标签内容,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
3.购物后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双手,洗手前,双手不碰触口、鼻、眼等部位。
4.海淘、代购境外国家或地区商品,包括购买境外冷冻食品,要关注海关食品检疫信息,做好外包装消毒。
——清洗加工时注意:
1.保持厨房和用具的卫生清洁,处理食材前要洗手。
2.做到生熟分开,处理冷冻冰鲜食品所用的容器(盆)、刀具和砧板等器具应单独放置,要及时清洗、消毒,避免与处理直接入口食物的器具混用,避免交叉污染。
3.冷冻冰鲜食品放置冰箱冷冻室保存,不要存放过长时间,与熟食要分层存放。
4.清洗或接触冷冻冰鲜食品后应先洗手再接触熟食。
5.厨房要保持通风和清洁,必要时进行环境和餐具炊具消毒处置。
——烹调食用时注意:
1.烹调食用冷冻冰鲜食品时,加工烹调海鲜应做到烧熟煮透。烧熟煮透的一般原则是开锅后再保持10—15分钟。
2.尽量避免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海鲜。
3.两人及以上共同就餐时,要记得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感染,降低传染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4.未食用完(已经烹调熟)的海鲜,请放置冰箱冷藏室保存,尽早食用,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热,中心温度要达到70℃以上。
此外,疾控部门提醒,食用后一旦出现发热、腹泻症状,要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并主动告知食用时间、食品种类和食材来源等信息,以助诊治。
E
六天新增百万病例
美新冠疫情持续恶化
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5日17时27分(北京时间16日6时27分),美国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过1100万例,达11003469例,累计死亡病例246073例。从11月9日美国新冠累计确诊超1000万例到超1100万例仅用时6天,确诊病例数增速创下疫情暴发以来最高纪录。
美国是全球新冠疫情最严重的国家,目前累计确诊病例超过全球累计确诊病例的五分之一。近期,美国多项疫情指标严重反弹,过去一周连续刷新纪录,凸显疫情形势持续恶化。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美15日报告新增新冠确诊病例138025例,新增死亡病例660例。这是美国连续第8天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超10万例。12日,全美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94610例,刷新全球范围内一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最高纪录。
截至16日,美国过去7天平均日增新冠确诊病例超过15万例,创疫情暴发以来新高;过去7天平均日增死亡病例数也不断攀升,目前已超1200例,为5月下旬以来新高。
近期美国住院病例也在激增,多地医疗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美国《大西洋月刊》发起的追踪全美疫情项目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美目前新冠住院患者近7.3万人,为疫情暴发以来最高纪录。
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统计评估研究所日前发布的最新疫情模型预测结果显示,美国单日新增新冠死亡病例到2021年1月中旬可能达到峰值,每日新增约2200例;到2021年3月1日,累计死亡病例可能接近44万例。
这家研究所在一份声明中说,目前美国确诊病例数以惊人速度上升。根据此前欧洲的经验,新冠死亡病例数的增加速度可能很快会赶上确诊病例增速。当前全美几乎所有州都在经历秋冬新冠感染“激增潮”。
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白宫冠状病毒应对工作组成员安东尼·福奇15日表示,一方面需要有效的新冠疫苗,另一方面需要较大比例的公众接种疫苗,美国才能在明年二季度或三季度开始回到某种程度的正常状态。
综合新华社、中新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