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10日发布《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健全促进全民健身制度性举措、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
《意见》分总体要求、完善顶层设计、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提升建设运营水平、实施群众体育提升行动、加强组织领导六部分。
在加强健身设施建设方面,主要有11项新举措:一是开展健身设施现状调查,摸清底数、查找短板;二是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三是于《意见》印发之日起1年内编制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四是确有必要建设的大型体育场馆,要从严审批、合理布局,兼顾社区使用;五是在编制涉及健身设施的规划时要征求体育主管部门意见;六是明确利用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以租赁方式供地以及复合利用土地建设健身设施的政策;七是加大健身设施建设审批放管服改革力度,简化、优化审批程序;八是“十四五”期间,在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九是明确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室外健身设施的政策;十是推动各地区委托专业机构集中运营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十一是规范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模式,编制和推广政府委托社会力量运营示范合同文本。
在实施群众体育提升行动方面,《意见》主要提出“一平台一品牌”,明确要推进“互联网+社区体育”,建设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平台,依托该平台,运用市场化方式打造“全国社区运动会”品牌。
《意见》要求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在组织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科学健身方面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
此外,《意见》还就常态化疫情防控提出要求,如强化公共体育场馆在重大疫情防控、避险避灾方面的功能,完善公共体育场馆开放预约制度,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发挥全民健身在提升全民健康和免疫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等。
《意见》对于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加快群众体育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意义重大,在撬动健康产业发展、拉动消费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就《意见》的发布,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专家们表示,《意见》对于全民健身的意义重大,但政策的真正落地,还需要各方通力配合和积极推进。
触及健身场地的核心问题
首都体育学院原校长、教授钟秉枢表示,《意见》的发布意义重大,加强场馆设施建设,目的是要发展群众体育,场馆建设是一个抓手,一个基本的条件。
钟秉枢说:“《意见》涉及土地的使用问题,这是我们以往在体育场馆建设中一个老大难问题,包括土地到底怎么用,怎么管,没有一个文件提供支撑。这次的文件从城市空闲土地、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租赁方式供地、复合用地模式这四种不同性质的土地,给出了不同的指导意见,这为涉及的相关土地使用奠定了一个基础。之前没有这些规范时,有些问题很难办,现在把这些在文件中说明了。”
体育社会学学者卢元镇表示,这是一个很惠民、也很切合实际的文件。“体育场馆建设难度是非常大的,不是体育部门一家能够完成的,也不是民政部门一家能够承担的。因为它涉及征地,涉及很多利益方,所以要做成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现在我们城市的土地利用率不是很高,多地的一些死角是可以开发用于群众体育活动的,所以也留有了一定空间。另外,很多第二产业的厂房废弃后都闲置着,完全可以把它改造成室内场馆。这些都需要以这个文件为背书。”卢元镇说。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曲文勇说:“过去我们有一些体育设施被闲置,被挤占,我认为这个文件的出台可以逐步改善这种情况,这应该是一个大趋势。”
硬件+软件,
全民健身得到全方位护航
除了场地设施等硬件外,《意见》还对社区体育赛事活动、“互联网+健身”等全民健身“软件配置”提供了方向。
河北咏怀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兵说:“ 这个文件在用地等方面有新的举措,场地设施建设结合活动、赛事,与社区体育发展一起推动,非常值得肯定。”
钟秉枢则重点关注了“丰富社区体育赛事活动”的相关表述。《意见》中提出,体育总局要加强统筹指导和顶层设计,结合开展“我要上全运”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打造线上与线下比赛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的“全国社区运动会”,充分发挥社区体育赛事在激发拼搏精神、促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认同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钟秉枢说:“我们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服务群众,而群众体育的广泛开展,尤其是社区体育的开展,将对促进邻里交往、增强社区认同,起到积极作用。建立国家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服务系统,推进‘互联网+健身’这种数字平台,实际上是推动了智能化、智慧化、信息化的一个系统,通过这样的系统,可以对社区的人员流向有一个全面的把控,这对未来国家社区建设,包括社区安全服务保障等其他各方面的工作,建立了一个非常强大的管控的社区网络,为未来社区的整体建设发展又奠定了一个基础。”
长期关注家庭体育研究的武汉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德胜认为,这一意见顺应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全民健身需求。他说,疫情让人们认识到锻炼身体的益处,他们在家中跳绳、踢毽子、练瑜伽、打太极、做广播操,一些家庭还利用跑步机、功率自行车等器械来锻炼,有效对冲了宅家期间的多吃少动、过量睡眠、沉迷电子产品等不良习惯的影响。
张德胜建议,体育、教育、卫健等部门与“互联网+体育”平台合作,尽快建立家庭体育与家庭健康指导体系,为每一个家庭建立“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数据库,为家庭成员的科学健身提供多元化的精准指导。在此基础上,鼓励相关产业部门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健身产品。
专家建议多方努力促进落实
王兵认为文件落实环节更应该注意因时、因地、因需的问题。否则力度越大,恐对基层伤害会越大,百姓会越不满意。
钟秉枢表示,落实起来还需要相应的地方、相关各级行政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从发布到落地,还有一个过程。
卢元镇提出两点建议:第一,现在应该注重室内场馆的建设,尤其是北方地区,室外场地会面临空气质量问题、风沙问题以及寒冷问题,所以要加强对室内体育场地的建设,特别是室内泳池的建设;第二是要大力提倡体育公园建设,它和休闲、和娱乐紧密结合,是一个适合家庭锻炼和度假的场所。另外,建议体育部门要加大体育系统场馆开放的力度,有些基地条件很好,不开放很可惜。
“我们可以把闲置的大专院校、机关事业单位的一些场馆,根据时间段充分利用起来,这个可能只有互联网能做到。可以根据人们的选择、需求,制定相应的补偿措施,使得经营者能够经营下去。我觉得北方地区的冬季应该开放这样的场馆。”曲文勇说。
综合新华社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