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面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
2019年08月12日 星期一 出版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上一期   下一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季养生:
贵在养阴防燥
易群,女,主任医师,硕士,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分会理事,中华国际经方高级研究员。 联合撰稿人:李慧美 女 北京中医药大学
贺栋梁,男,医学博士,衡阳市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南方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湖南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营养学会首批免试注册营养师。
  ■本报记者   王   青

  古往今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养生,有些人不惜花巨资购入大量名贵保健品,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甚至适得其反。那么究竟该如何养生呢?俗话说“天人相应”“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指的就是自然界。人生于自然界,饮食情感、运动出行都受着自然界的牵动,不同季节的主要致病因素、发病特点不同,故对应着不同的养生治疗原则,因此养生必须顺应自然,因时制宜。近日,记者就“秋季养生”采访了有关医学专家,一起来听听他们的说法。

  秋季有六个节气,可以大致分为温秋和凉秋两段。夏秋过渡之际,气温依旧保持较高,属于温秋。秋冬过渡之际天气开始转凉,属于凉秋,凉秋昼夜温差比较大。秋季最主要的气候特点便是干燥;初秋温燥,深秋凉燥。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这里主要指导我们两点:一是起居养生上要做到早睡早起,秋高气爽,白昼渐少,鸡叫时就可以起床了。二是要保持心情舒畅,秋季干燥,人们也易滋生烦躁,古人笔下诗词言及秋天便常常涌现出伤感忧愁的情绪。中医上提出秋季对应肺,肺在七情中主思虑,要养护肺脏的最好方法就是使心境平和,减少思虑,学习唐朝诗人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那样的乐观豁达。

  秋季致病邪气是燥邪,而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立秋之后,秋燥也随之而来。肺为娇脏,秋季干燥容易导致我们肺阴亏虚,以干咳少痰,口干舌燥或痰液胶粘难咳,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为主要特点。因此建议早晚多喝水防燥,一般秋季最好比其他时节每天多喝水500毫升左右,以坚持肺脏与呼吸道的正常湿润度。饮食上,适量吃酸味的食物可以起到生津止渴的效果,比如:葡萄、柚子、菠萝等。

  在经过漫长的酷夏以后,人体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不宜大量进食生冷食物。另外,民间有立秋以后“贴秋膘”的习俗,补偿苦夏的损失。不过,秋天气候凉爽,容易食欲大增,突然暴饮暴食会加重胃肠负担。所以在秋冬到来之前,应该给脾胃休息一下,可以选择一些助消化,有营养,清暑化湿的食物来吃, 如鱼、山药、红枣、莲藕等。还可以适当吃一些银耳、百合、苹果、梨子、蜂蜜、芝麻,以达到养阴润肺防燥的效果。

  天气干燥易引发咽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和湿润度是非常重要的。居室空气干燥及过冷、过热都可影响咽部粘膜的防御机能,造成功能障碍,咽部感觉异常,日久而成慢性咽炎病变,室温以20摄氏度为宜。罗汉果麦冬枸杞茶可以养阴润喉生津,防止咽喉干燥,建议适当饮用。

  由于秋天气候干燥,皮肤容易缺水引起瘙痒症状。尤其一些老年人因为自身皮脂腺分泌过低,皮肤干燥,搔抓可见抓痕、血痂。普通人在秋季应该多喝水,皮肤干燥的人在秋季洗澡时间不要太长,水温不要过高,间隔时间不要太近,尽量避免搓澡,尽量不用去脂的香皂和药皂。洗浴以后要使用滋润皮肤的润肤露,给皮肤做好保湿滋润的护理。

  夏去秋来,气候由炎热变得凉爽宜人,而此时我们的身体却有种说不出来的疲惫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秋乏”,而睡眠便是消除身体疲劳的重要方式。应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晚上10时前入睡最好,早睡早起,以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此外,还要适当午睡,有利于化解困顿情绪,特别是老人,宜“遇有睡意则就枕”。

  “秋冻”的老经验是有一定道理的,秋季是夏冬之间的过渡期,气候由热转凉,“秋冻”一方面是为了增强人体对寒冷的耐受性,以助我们应付更为残酷的严冬,另一方面也有防止因穿衣过多引起汗出生病的作用。初秋过早穿上棉衣,就无法更好地增强身体抵抗能力。气温不低于20摄氏度时(一般在农历八、九月份),人们可以适当让身体承受寒凉,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防御机制的作用。秋冻也要把握好度,切不可强行秋冻,老年人和体质较弱者对这种变化适应性和耐受力较差,应注意防凉。秋季建议大家练习太极剑、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强身健体。

  秋季食疗方

  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容易引起燥咳,很多老年人就容易引起旧病复发或病情加重,可酌情选择营养专家推荐适当服用的鸭梨粥以及银耳百合莲子羹。

  鸭梨粥具体做法:大米50克,加水适量煮半小时,取鸭梨200克洗净、除去梨渣后,再加入米粥温热食用。其具润肺、降火功效,适合防治肺热咳嗽。

  银耳百合莲子羹具体做法:银耳30克、莲子20克、百合20克清水泡发后撕成小块、加适量水大火煮半小时后,加入红枣10枚、枸杞10克和冰糖煮至银耳浓稠即可。其具滋阴、润肺、止咳功效,适合防治肺热咳嗽、肺燥干咳、失眠多梦,大便秘结等。 

  推荐常备药

  中药多应辨证用药,最好在中医医师指导下用药。

  蜜炼川贝枇杷膏: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平喘,理气化痰的功效。适用于风热型、肺燥型、痰热型咳嗽。

  杏苏散:具有轻宣凉燥,理肺化痰之功效。主治外感凉燥证。

  节气养生法

  立秋  8月8日   03:12:57

  诗曰:“烦暑郁未退,凉飙潜已起。寒温与盛衰,递相为表里。”中医认为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需要润燥、养阴、润肺。饮食方面“秋不食辛辣”,少吃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

  处暑   8月23日   18:01:53

  诗曰:“水亭深处,暑全无。”中医认为处暑应该“清体毒,促气血循环。补营养,强体质”。  

  白露  9月8日   06:16:46

  《礼记》曰:“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中医认为:白露前后应主要防治脾胃受寒。

  秋分   9月23日   15:50:02

  诗曰:“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中医认为,秋分前后养生保健,既养阳又滋阴,最利于调整阴阳的消长与平衡。

  寒露   10月8日   22:05:32

  古语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中医认为秋天主燥,燥邪当令,饮食调养以滋阴润燥为宜。

  霜降   10月24日   01:19:37

  谚语云:“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中医认为,此季节属于五行中的“金”,对应肺脏。因此,饮食养生适合“平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版面一
   第A02版:版面二
   第A03版:版面三
   第A04版:版面四
   第A05版:版面五
   第A06版:版面六
   第A07版:版面七
   第A08版:版面八
   第A09版:版面九
   第A10版:版面十
   第A11版:版面十一
   第A12版:版面十二
   第A13版:版面十三
   第A14版:版面十四
   第A15版:版面十五
   第A16版:版面十六
衡阳晚报版面八A08 2019-08-12 2 2019年08月12日 星期一